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金融频道>金融观察
分享

“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构想提出三年来,引起了世界沿线国家的广泛共鸣,60多个沿线国家和几十个国际组织积极表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许多沿线国家积极将他们各自的发展战略与“一带一路”建设对接。国际社会共同见证了“一带一路”从理念设计、总体框架、战略规划,到实质建设阶段的发展。

2016年既是中国“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中国与沿线国家全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年份。2017年将进一步见证:“一带一路”成为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协奏曲,在内外联动、海陆统筹的对外开放新格局中,古老的“丝绸之路”将延伸成为现代版“国际大合唱”。

宏观平衡:理解“一带一路”的经济本质

1.“一带一路”倡议构想经济层面的供需分析。近年来,新兴市场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以中西亚为代表的亚洲发展中国家市场广阔。根据亚洲开发银行的测算,未来8-10年,亚洲每年的基础设施资金需求将达到7300亿美元;根据世界银行的测算,亚洲每年基础设施资金需求约为8000亿美元。然而,亚洲开发银行和世界银行两个最大的金融机构每年在亚洲地区基础设施的投资总和仅为300亿美元左右。因此,亚洲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着巨大的融资缺口。资金欠缺制约了基础设施建设,也制约了以中西亚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这是“一带一路”倡议经济层面的需求面。中国经济由于结构转型而形成的生产能力富裕、拥有竞争力的中高端技术和庞大的外汇储备,形成了“一带一路”倡议经济层面的供给面。供需结合形成了“一带一路”战略内在可行的经济逻辑。

2、“一带一路”战略的宏观经济本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于2016年4月12日发布了《世界经济展望》,数据显示2015年世界GDP总量为77.3万亿美元。预计2016-2017年,全球经济增长保持在3.1%-3.4%,即全球总需求约为79.6万亿美元,GDP绝对值增加2.5万亿美元左右。为保证3.5% 以上的经济增长,全球供需之间大约有1万亿美元左右的缺口。如果中国今后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项目投资超过400亿美元/年,按照1:5的投资乘数粗略估计,可产生2000亿美元的总需求,能够弥补世界经济需求总缺口的五分之一左右。

微观双赢:理解“一带一路”的赢利机制

1.基本图形:中国-中西亚国家的互动双赢。中国在和平发展的时代有扩展市场的内在需求,企业需要“走出去”寻求稳健的投资项目与机会,而以中西亚国家为代表的亚洲其他国家具有广阔市场、缺乏基础设施投资。以“软贷款”为“引导”,带动中国基础设施建设能力“走出去”,以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合作建设国家的经济发展,并以其收益归还项目建设贷款的这一经济循环路线,可以构建“一带一路”经济本质的基本理论图形来说明(见图1)。

“一带一路”的经济本质和动力来源

具体而言,中国给亚洲其他国家提供低息贷款,合作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为国内产能有效利用扩展了国际市场,也为外汇储备提供了稳健的投资渠道。中国的资金主要源于以亚投行为代表的各类金融机构、沿线省份的地方版丝路基金以及以债权等形式吸收的社会资本。输出的基础设施包括公路、铁路、高铁、电力等的建设,还将带动通信、工程机械等相关领域的产能输出;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政府和企业,可以以项目收益和增加的税收作为偿还中国低息贷款的保证。因为基础设施建成后其发挥的“外溢”作用可促进本国的经济发展,从而扩大税基,用其增加的税收来归还项目建设贷款。通过合作建设,发展中国家为中国提供了广阔市场,同时,他们也获得了现代化发展所需要的基础设施及技术,这样就实现了“双赢”。

2.扩展图型:中、亚、欧、非洲各国参与的多边共赢。“一带一路”倡议诞生于中国与其他亚洲国家的经济互动中,从双方市场基础供给与需求出发,满足中国与亚洲其他国家的双边利益。而这个倡议实施的区域“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东牵亚太经济圈,西系欧洲经济圈,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这个区域内的欧洲工业强国近年来大多面临经济衰退的压力,他们十分希望通过自身的技术优势参与到“一带一路”战略的建设中,以获得中亚发展中国家的广阔市场。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倡导国,中国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与欧洲工业强国联合投资建设发展中国家,可为中国率先走出去的企业提供学习先进技术和营销经验的平台,有助于中国制造业技术的不断升级。欧洲国家作为第三方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实现国际产能合作的“第三方合作”模式就应运而生。

非洲国家同样与亚洲许多国家一样需要基础设施建设。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进一步推进,非洲各国将成为下一阶段受益国家。根据联合国发布的《2015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2013年非洲国家GWP(Gross Word Product)增速高达3.3%,2016年预计达到4.8%;其中,非洲东部国家2013年GWP增长速度高达6.5%,2016年增速预计达到6.7%,远超过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非洲各国从“一带一路”战略中受益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的进一步推进,非洲一些国家将成为“资金-技术”的输入市场,直接受惠于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下一阶段中亚等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带动的区域经济发展将惠及非洲各发展中国家,通过区域要素流动带动区域协同发展。

近年来,欧洲主要国家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对中国态度的改善,证明了“一带一路”战略对欧洲国家的吸引力,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一带一路”构想的逻辑自洽。欧洲国家和非洲国家的积极响应和参与,极大地拓展和丰富了“一带一路”战略的内涵,可以对上述“一带一路”战略的基本图形进行伸延和扩展(见图2 )。

3.综合图形:包括北美等所有参与国家的多边共赢。把图1和图2 结合起来,考虑今后北美国家很有可能加入“一带一路”,可以形成一个包括北美国家在内的进一步的扩展模型,最后得到反映“一带一路”内在互利共赢机制的综合图形。可见,“一带一路”的经济本质是微观互赢,宏观助推平衡。这也就是沿线国家和国际社会之所以积极参加“一带一路”建设的动力所在。

“一带一路”的经济本质和动力来源

研究“一带一路”经济本质和动力来源的重要意义

“一带一路”的理论图型源于对中国及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现状和国际经济宏观背景的分析,它是在抽象的层次上将提出倡议的中国和参与合作的各国简化为市场主体,从供给和需求的视角出发,分析参与各方的行为和利益,旨在证明“一带一路”存在自洽的经济逻辑。作为一种抽象的研究方法,理论模型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包括“一带一路”的全部内容。

明确“一带一路”倡议的经济本质和动力来源有四个方面的意义:

首先,有助于提高对互联互通重要性的思想认识。“一带一路”是跨出国门进行建设,涉及复杂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国家外交关系。特别是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互联互通关系,对战略的实施效果影响较大。明确“一带一路”战略的经济本质可以帮助提高实现互联互通认识。

其次,有助于“一带一路”项目的经济收益和风险评估。投资存在风险,但是它是与收益相对应的。根据经验和沿线国家情况,在投资项目的选择和评估上,“一带一路”倡议的经济本质可以帮助评估互联互通的经济风险。

再次,有助于“一带一路”建设项目“落地”。过去由国家主导的外援效果明显,但也有看不见的巨大成本。这次“一带一路”战略主要依赖企业作为行动主体,政府起积极引导、因势利导、协调组织的作用。“一带一路”经济本质和国际合作项目的性质,就成为引导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根本动力。同时,也在理论上回答了沿线国家和国际社会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动力来源问题。

最后,有助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正确传播。目前,国内外对“一带一路”存在一些偏颇认识。西方一些国家认为是“中国威胁论”,发展中国家认为是中国要扶贫济困。国内许多企业又把它当作是国家的一个政治任务。这些问题都需要很好地解决。如果我们变换一个角度,把它作为一个可以实现互利共赢的商业合作模式进行重点宣传,显然可以排除许多政治上的压力,获得所在国家人民的支持。所以,准确研究宣传“一带一路”倡议的经济本质,可为宣传工作定下一个“锚”,从而推动中国和合作国家的“互联互通”发展,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实现中国特色与国际惯例的结合。

与以往的国际经济合作形式相比,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内涵更加丰富。它不仅着眼于签订更多的商业合同,实现道路、贸易、货币的“互联互通”,还强调政策沟通和人心相通。只有对其经济本质和动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才能使“五通”更加顺利。

责任编辑:庄婷婷

最新金融观察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福建省第九届红十字应急救护大赛在榕举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