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金融频道>金融行业>互联网金融
分享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1人展开的一项调查显示,面对质检报告,31.6%的受访者会仔细查看涉及的商品和品牌,14.9%的受访者下次购物时并不会考虑质检报告结果。相较于实体店,36.5%的受访者对网购同款商品品质的期望值要更低。(10月18日)

对于一些消费者而言,他们“对网购商品质量期望值低于实体店”的感受是真实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认同“网购商品质量低于实体店”的现象是正常的。也可以说,这种感受其实是一种无奈的“习惯成自然”,是人们见怪不怪了,而不是坦然接受了。

网络商品的质量低于实体店的商品质量,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之所以出现了这样的尴尬情况,是有着社会深刻现实背景的。实体店,就在老百姓(行情603883,买入)的身边,到实体店购买了商品,如果发现质量问题,虽然说解决起来未必是一帆风顺,但是很可能比网购商品处理起来方便。我们可以骑着自行车,坐着公交车,甚至是步行,就能找到这些商家,要求他们退货或者是给予赔偿。也正是因为对于实体店,我们有很大的自主索赔的方便,这才让实体店更加敬畏消费者,不是他们不想降低商品质量,而是他们不太敢这样做。

而网络商品则不然了,处理起来是相当麻烦。不仅需要邮寄过来、邮寄过去,而且由于可能相距天涯海角,距离的遥远让我们有了无力感。于是,在遭遇了网络商品质量问题之后,很多人的选择是“息事宁人”,不值钱的小商品也就自认倒霉了。除非购买的商品价格昂贵,才愿意去“战斗”。

最为关键的问题是,网络商品质量低下已经成为了某种“潜规则”。人们也感到,既然选择在网上购物,在“贪图便宜”的时候,就应该有承担商品质量低下的勇气。国家工商总局10月8日公布了网络交易商品质量专项抽检结果,包括电商平台和具体商品,总体不合格商品检出率为34.6%。这个不合格率尚且惊人,可即使这个数据也未必就是真实的,兴许实际上的不合格商品率会更高。

问题是,这些不合格的商品,为何能一直伤害网购大军?固然,为了加强网络商品的管理,有关部门出台了很多管理办法。但是,由于落实的力度还不够,由于并没有实现无缝隙地监管,而让网络商品的质量问题处于“按下葫芦浮起瓢”的状态。我们对于“网购商品质量期望值低”,不是我们坦然接受了,而是一种“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无言的对抗;我们用“习惯成自然”的悲催,诉说着我们对网络商品的不满。从这个角度来看,人们“对网购商品期望值低”是另类的无奈抗争,也是对有关部门的一次打脸。

责任编辑:庄婷婷

相关阅读
关键词: 福建安溪
最新互联网金融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漳州市下达高标准农田建设补助金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