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牛市中“蒙面赚钱”到“存量博弈”中的精耕制胜,资本市场问世二十多年来的复杂多变,造就了新旧基金经理沉浮与更替。而其中常青树无不是风控与进攻的多面手,比拼的不仅是牛市中的赚钱速度,更是熊市中的回撤尺度。
“只有在退潮时,才知道谁是裸泳者!”用这句投资名言回顾2015年至今的国内A股市场再合适不过。时隔一年,上证指数再次回到3000点附近,但投资人却经历了大喜大悲的“冰火两重天”。对于基金管理人而言,更是如此。
来自Wind资讯数据显示,有可比数据的494只偏股混合型基金中,自5178点以来平均最大回撤超过达到46.93%,有413只基金净值最大回撤超过40%,占比达到83.60%,偏股混合型基金经历了一次名副其实的“回撤潮”。
相比公募基金,阳光私募的成绩也好不到哪里去。据格上理财统计,2015年6月15日至今,共有2249只私募基金清盘,仍公布净值的私募基金仅2782只。其中,仅598只基金取得正收益;2182只基金收益为负,平均跌幅为19.82%。
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成立时间越久,基金管理人经历市场考验越多,其投资理念、风控体系更加成熟,核心团队也更稳定,存活及抗压能力更强,这在公募管理人和私募管理人身上有同样体现。
老陈是记者长期跟踪一位私募管理人,他进入私募圈近十年,后创业做私募也有五六年,去年牛市上半场,他就觉察到市场估值泡沫较大,在4000点后逐步减仓,尽管未能吃到最后一波上涨,但基本保住了胜利的果实。
去年六七月份市场暴跌,此时已“轻仓”的老陈未能顶住诱惑,还是杀进去了一些筹码,但好歹仓位不重,随后市场进一步下跌,老陈顺势加仓,随后的反弹中他再次“成功出逃”。
相比仓位十分灵活的私募,公募基金在仓位上的腾挪空间相对有限,但若善于把握择时,也能降低回撤比例。事实上,过去一年取得“正收益”的混合型基金亦有不少,这类基金在市场最疯狂的时候及时减仓,锁定收益。
早在去年5月,兴业全球基金就已开始逐步降低股票仓位,使其躲过了6月到7月初的第一波杀跌,到三季度指数跌至较低位置时又加仓,也分享了股灾后最大一波反弹,2015年全年获得超过100%的净值增长率。
以兴全轻资产基金为例,这只成立于2012年4月的混合型基金,在2014年12月由谢治宇担任基金经理后,总体采取了“谨慎建仓”的策略。时隔一年,该基金最大回撤只有30%,远远跑赢同期平均回撤。
“这类基金躲过股灾依靠的是较强的选时能力,也有依靠较强的选股能力战胜股灾,这些基金管理人大多是在持有的股票估值达到高点时果断减仓,而非等到进入下降通道时再进行被动的调仓减仓动作。”一位基金业内人士分析称。
相较于之前牛市中不少基金遭遇市场大幅回调、无法及时降低仓位的不利情况,一批旗下运作时间比较久的老基金,却经受住了考验,一定程度上也验证了这些基金背后的管理者对于市场的判断力和敏锐度。
回顾一年来部分基金经理的沉浮启示,上述人士总结称,一方面,部分新机构策略相对单一,多为股票策略;另一方面,这些基金管理人多为“新管理人”,在投资策略及风控方面尚不完善,难免会面临折戟沉沙的局面。
责任编辑:庄婷婷
- 最新基金新闻 频道推荐
-
基金分析:南方稳利1年跌幅高达6%?其实并没2017-01-07
-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 一周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