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金融频道>金融行业>基金新闻
分享

“前些日子都有这种说法了,大家也都陆续放慢了节奏。”深圳一位公募产品经理在受访时向记者透露。

该公募产品经理所言是指近日有消息称,监管层思路上开始控制公募新基金的上报数量,要求短期内上报新基金数量太多的出具书面反馈意见。

第一财经日报亦从深圳一家老牌基金公司处证实了该消息。不过,从目前了解到的情况来看更多是属于“口头上的指导”,几位基金公司高管也在20日上午表示,并没有收到相关的函或指导意见。

新基金发行速度放慢

上述消息进一步称,如果短期内上报基金只数过多要做出一定说明,并且有可能会设置新基金发行数量的上限,这也被认为是在控制新基金的发行节奏。

“这个消息我也是刚刚看报道才知道的,但没有听说是不是真的,我这边确实也没有收到正式的函或者文件。”20日上午,北京一位公募副总向本报表示。接受本报采访的两位基金公司高管均表示,并没有看到相关的函或者文件。

不过,深圳多位基金公司人士向记者证实,的确听到了相关的说法,并且有基金公司产品经理有意放慢了节奏以应对。

“其实没有说明文规定说一个月上报的上限,但是现在的情况可能是你报上去之后不接收,如果不接收的话就是没有报成功。对产品经理来说,工作节点是接收了文件才可以开始做。”深圳一位公募基金人士表示。

“如果会里在接收了材料后会要求写这个、写那个,可能就是各种‘纠结’但就是不给你确认函,这说明就是没有报成功。我觉得可能是私下的沟通,是不会给基金公司发函的。”该深圳公募基金人士分析道。

统计显示,截至10月20日,今年来新成立基金总数689只,前9个月平均每月发行数量是75.44只,8月单月发行最多共发行了145只。10月来,新成立基金数是10只,考虑假期因素新成立基金数也比前几个月有一定程度的缩水。

也有基金公司人士指出,新基金的上报和发行主要与客户需求和公司自身的产品线布局两个方面有关,而不是单纯是看数量或者发行的密度。

“现在是注册制,你发多少出来就会批,在产品上的数量应该是不会去控制的。我个人分析可能是跟证监会审核材料压力较大有一定关系。看审核表的话就要较长时间才能审完。”上述公募基金人士进一步分析称。

“我们这边倒没听说过控制什么的,目前该做的还是一样做,我觉得有的话可能是去限制一些比较特殊的基金产品。”北京一家中小基金公司的投研人士则与本报记者私下交流时表示。

同质化遭遇密集发行

新基金发行速度放慢,背后则是公募基金“一拖多”与同质化现象的盛行

造成新基金发行密集发行却又同质化严重的原因很多,目前流行的委外被认为是主要原因之一。今年来,机构化趋势明显加速,许多基金公司希望能抓住有限的机会,或巩固原有优势或实现弯道超车。

而在发行的委外基金中,目前几乎一水的债券型基金。统计便显示,9月份发行债券型新基金的占比从8月的36.28%上涨至59.22%,基金公司发力债券市场,与市场环境不无关系。2015年下半年以来,权益市场剧烈波动,债券市场慢牛持续,银行理财资金风险偏好持续下移,投资者的避险情绪逐渐上升也更多地去追求稳健收益。

基金公司发行同质化严重的产品的现象早已有之,并且基金公司似乎亦对此“乐之不疲”。“同质化现象在基金行业确实是个老问题,发基金都是一窝蜂。大概是一个弄出来看市场需要,大家都扑上去弄,直到没人买了,再选个别的。所谓差异化,应该还是通过创新来做差异化。尤其是金融产品,很难跟别人完全不一样,因为领先一步发一个产品,招募说明书一登,所有人一看全都会。”一位基金公司高管此前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也指出。

本报也发现,当某家基金公司率先创新式地发行一只产品,众多基金公司都会随之跟上以尽早“占坑”。

而在北京一位基金人士看来,这种现象的出现也与目前的代销模式有关系:一家银行托管一只产品,但多家实力相当的银行竞争下就可能出现多只同类基金竞争的情况。

除了同质化现象遭到诟病,“一拖多”的问题也在基金经理大量流失、新产品密集发行中更为凸显。

在合并同类后,本报记者统计发行,“一拖多”最多的基金经理一人管理高达36只基金,并且也有15个基金经理管理产品数量在20-30只之间。这些基金则以指数、货币与债券居多。

通过基金年报或者中报即可观察到,一般来说,这些基金的策略多为复制,否认以一人之精力无法覆盖如此多的基金产品。

责任编辑:庄婷婷

相关阅读
最新基金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险!天降枯枝 汽车引擎盖被砸出个坑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