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产业资讯
分享

距离第八届中国国际新媒体短片节开幕式仅剩22天!

作为短片节终审合作平台,VIVUE审片开设评委专访栏目,了解各位大咖评委背后的故事。

本期评委:卓伯棠

卓伯棠,香港著名影评人,现任香港浸会大学电影学院总监、教授,曾就读台湾政治大学新闻系获学士学位,美国南加州大学电影艺术(制作)硕士,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电影哲学博士。近年来从事电影与电视方面研究,在完成《香港新浪潮电影》书后,正投入香港电视与全球化的相关研究。2017年担任第八届中国国际新媒体短片节终审评委。

个人作品:

《香港类型电影》《与罗卡、吴吴合著》、《分解主流电影》与《中国早期商品海报》(又名《都会摩登》)

曾任香港广播电视公司《简称无线电视台》编导,执导过《国际刑警》、《的士司机》、《四眼神探》、《女人三十》、《霓虹姊妹花》系列,以及影片《煲车》与《宾妹》等。

VIVUE大咖访谈丨卓伯棠:尝试是热爱的开始

影像生涯起步:大学时的尝试是热爱的开始

卓伯棠的影像生涯开始于大学,大学三四年级起,他就喜欢拿着摄像机四处拍摄,也尝试做过几部实验性的片子。卓老师表示,本科就读于新闻专业的他并非科班出身,所以对于电影也并没有很深刻的认识,搞创作全凭一腔热爱,也走了不少“野路子”,直到毕业后进了电视台,才对影像制作的正规流程有了了解。

  回忆起当年的创作经历,卓伯棠老师难掩羞涩: “大学时只知道是热爱,因为不大懂,只是模模糊糊的,觉得自己可以拿着摄像机来拍个故事,就朦朦胧胧地拍了一些。有创作的冲动就是了,故事结构什么的都不懂,完全就是一个热爱的开始。”

大学影像创作:兴趣主导心怀社会

谈起大学生影像与市场化影片的不同,卓伯棠老师认为,二者最大的差异在于创作动机。比起市场化影片,大学生的创作动机更单纯,更愿意从兴趣出发,拍摄自己喜欢的题材。在卓老师看来,这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大学生可以不被市场规则束缚,随心所欲地进行自我表达;另一方面,只拍摄自己喜欢的题材容易使视野受限,让影片落入个人生活的小圈子里。

“大学生拍片主要还是想跟自己沟通,可能还没有和观众沟通的意识,”卓伯棠建议,大学生创作者在保持兴趣主导的同时多关注社会,“视野要放得宽广些,我想这是我们同学需要注意的。”

大学生的影像推广:更重要的是搭建平台

  作为一名资深的电影教育者,多年来,卓伯棠老师一直致力于大学生影像的推广,参与创办的全球化大学生电影奖如今已经成功运营十余年。最近,一部阿拉伯国家大学生拍摄的电影《另一对鞋子》(Another Pair)给卓伯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电影虽然只有十分钟,情节也很简单,围绕一双鞋讲述了一穷一富两个小孩的故事。全片没有文字对白,只用影像叙事,但其中蕴含的人文关怀让我蛮触动的。”

谈及大学生影像推广,卓伯棠表示,办影展只是一种手段,更重要的是搭建平台。“不要局限于内地或是华语地区,要和世界各地的优秀创作者们相互交流,分享经验,”卓伯棠说,“如果电影公司、投资公司有兴趣,也可以把获奖作品提供给他们,将学生与公司两方搭建起来,为同学们的优秀创作提供更好的出路。我觉得平台是比影展更需要注意的东西。”

责任编辑:赵睿

相关阅读
关键词: 厉新建 工业旅游
最新产业资讯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财金协同 助企共进”福州水部街道举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