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财经频道>财经新闻
分享

广交会曾缔造出无数的外贸奇迹,甚至一些出口企业七八成的订单都来自广交会。近年来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外贸陷入疲软,好光景逐渐消逝。记者现场采访发现,面对“不可抗”的全球贸易低迷形势,虽然出口企业略显悲观,但大多仍在积极探寻新的生存法则和转型策略:一是加大产品的创新和品牌化建设,积蓄新的竞争优势;二是积极开拓非洲、南美等新兴市场。

眼见两名境外采购商朝展位走来,外贸商人程跃赶紧撇下手中的汉堡包,起身接待。一番短暂交谈过后,程跃重新回到椅子上,他感慨道:“今年的"收成"是好是坏,大概只有天知道。”

这一幕,发生在10月15日开幕的第120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简称:广交会)上。作为全国最大的外贸盛会,一共约2.4万家企业赴会办展。他们与程跃一样,急切渴望从来自全球210个国家和地区的约20万采购商的手中“抢到”订单。

过去60年来,广交会曾缔造出无数的外贸奇迹,甚至一些出口企业七八成的订单都来自广交会。然而,近年来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外贸陷入疲软,好光景逐渐消逝。

记者现场采访发现,面对“不可抗”的全球贸易低迷形势,虽然出口企业略显悲观,但大多仍在积极探寻新的生存法则和转型策略:一是加大产品的创新和品牌化建设,积蓄新的竞争优势;二是积极开拓非洲、南美等新兴市场。

不过,这并不容易。受制于创新能力的不足,不少企业的转型升级之路困难重重,而新兴市场的不稳定也构成一系列挑战。

“不试只有死,试一试或许还有机会。”程跃说,这场转型升级将是漫长的过程,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国际市场何时能真正触底。

  广交会采购商看客多

中国外贸过去的迅猛发展,带来国内制造企业的兴旺。然而,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贸易低迷,压力也瞬间传导至企业身上。

广交会云集2.4万家参展企业,不仅浓缩了中国外贸的精华,也相应地突出了企业面临的困难与挑战,成为一个缩影。

广东潮流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邱锡涌告诉记者,往年外贸景气时,很多采购商现场就掏现金下单,但现在基本没有。

这家位于潮州的卫浴陶瓷生产企业,产品主要出口欧美,过去有着不错的发展,年出口额约3000多万美元。然而,近年受国际环境影响,出口增速放缓,今年3-8月更是同比减少约500万美元。

邱锡涌寄望于广交会能带来更多商机,但开幕头两天的情况并未如愿,洽谈区比往年空了不少。他还尝试在展位中间摆一些苹果来吸引采购商进入洽谈,但不少采购商拿起苹果转头便走。

程跃也感受到采购商的“谨慎”。他告诉记者,采购商人数并不见少,但都不“出手”,看客居多。

事实上,广交会官方预计,本届广交会的采购商人数将在上一届小幅增长的基础上保持稳定,上届为185596人,增长0.43%。

程跃是一家五金工具生产企业的管理人员。他计划,如果现场订单不理想,最后就采取“土办法”,回去后再往这几天收集到的采购商联系方式上发送产品和企业资料,“希望能再捡到一些订单”。

记者现场随机采访了10余家企业,具体涵盖陶瓷、机电、家电等行业,除个别企业表示今年出口情况向好或维持平稳,其余多数均表示不理想,而对未来的预期都略显悲观。

广西北海爱飞数码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尚杨浩告诉记者,目前形势下,多数企业困难重重,没底气,信心也不足。

北海爱飞的主要业务是终端液晶显示器的研发生产,主要出口东南亚、中东等地区。今年以来,由于市场不景气以及核心部件价格不稳,企业一度处于亏本出口维持市场份额的状态,近期才扭转。

记者采访中发现,除整体的外贸形势低迷这一大背景,今年以来汇率的波动、原材料价格上涨、人工成本居高不下等不利因素,也在进一步加大外贸企业的压力。

从全国外贸形势来看,压力也确实存在。今年前三季度,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同比下降1.9%。此外,虽然第三季度各项数据呈现向好,但9月份的外贸表现又逊于8月份,不及预期。

海关总署也分析认为,我国外贸底部企稳的现象逐步显现,但持续反弹的基础尚不牢固,所面临的困难也不是短期的。

  外贸企业转型风向

如果说市场是企业最好的导向,那么在巨大的外贸压力之下,中国出口企业,尤其是制造业企业的转型升级步伐也有所加快。

记者在广交会现场发现,以可穿戴设备、VR、新能源为代表的创新产品受到采购商热捧。个别展位的体验活动甚至出现排队等候的场面,这与一些传统产品展区对比明显。

事实上,面对“不可抗”的全球贸易低迷的形势,虽然出口企业略显悲观,但大多仍在积极探寻新的生存法则和转型策略。路径之一就是加大产品的创新和品牌化建设,积蓄新的竞争优势。

广交会开幕当天,广州市飞凡电子有限公司的展位很快就被一群采购商挤满。该企业主要生产便携音箱,产品销往欧美和东南亚地区。

需要指出的是,该企业过去是一家DVD生产企业。负责人李泽政告诉记者,转型是因为DVD行业没落,刚好察觉到一个新的海外市场,自身也掌握相应的音频处理技术,顺势而为。

李泽政表示,由于刚拿下几个大订单,今年企业的出口额预计高速增长30%,“今年是有点意外,过去增长都比较稳定”。

此外,一家过去生产手电筒等小型电器的中小企业则“跨界”转型为家用太阳能发电设备的服务商。该企业负责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自己做的是服务商而不是研发生产,这样转型难度小得多,产品和配件基本可以从国内采购,设计成套后出口。

上述路径也是当前多数出口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共同选择:一是行业存在一定关联性;二是转型方向的市场空间较大;三是寻找低难度的创新,甚至不少是二次创新。

即便如此,出口企业的转型升级也面临着重重困难。

多位接受记者采访的外贸人士认为,创新投入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成本高,风险又大,这直接制约了企业转型动力。

尚杨浩表示,制造业是一个重资产行业,中小企业的钱全在产品和设备上,一旦转型升级,往往代价都非常大。

此外,中小企业创新能力不足,容易导致创新沦为“跟风”,最终形成低端恶性竞争。李泽政就认为,如果中小企业不知道自己的创新或转型的“切口”在哪里,那让它自己如何创新?

同时,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不少企业也积极开拓南美、非洲等新兴市场,这也成为应对外贸疲软的另一个路径。

不过,这一道路也并不平坦。多名外贸商人表示,这些新兴国家的货币、政治局势等方面的不稳定性,导致出口业务风险难测,这是一个极大挑战。

责任编辑:金林舒

最新财经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盛世莲开】习言道|澳门是伟大祖国的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