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财经频道>财经新闻
分享

规模破10万亿背后 1015家私募异常

协会登记私募机构一夜之间减少8000多家,登记备案私募从业人员一月减少逾12万人

私募在2016年,经历了“冰与火”的考验。

1月5日,在中国证券投资业基金协会公布私募基金认缴规模达到10.24万亿。

然而,在私募规模创历史新高的背后,私募机构出现异常乃至失联的数量不断攀升。并且,随着监管的趋严,去年在协会注销的私募机构达到1.2万家。

依据基金业协会披露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1月18日,共有1015家私募机构出现异常,26家私募确定失联,包括曾经在股市创造无数神话的上海泽熙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也因为徐翔涉及刑事案件而进入失联黑名单。

有律师分析,失联私募背后,反映的是私募行业快速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后遗症,很多跟风注册的私募机构,最后发现赚不了钱,就算完成了备案,也没有开展工作。

纵观过往一年私募行业,不乏大佬受挫。根据私募排排网的最新数据,股票型私募基金中,74%在2016年录得亏损。

私募卖壳乱象 “壳”值50万到100万

1月17日,一律师怀东(化名)对新京报记者表示,四天前自己在私募群里发了一则有客户拟收一家已经备案的私募基金“壳”的消息,消息发出后,短短几天,已经有七八家私募公司联系他,寻求卖“壳”。

2016年,基金业协会要求私募机构实现备案制。对于未按新规备案私募基金产品的,则会被协会注销登记。基金业协会官网曾发布文章称,截至8月1日,累计超过1万家机构被注销私募管理人登记。仅7月31日到8月1日一夜之间,就有约8200家私募机构被注销登记。

怀东介绍,其客户希望买私募基金的壳,是因为着急发产品,走正常的注册备案程序较慢,而“买壳变更下来估计一个月的时间”。怀东介绍壳的价格,从50万元到100万元不等。而卖壳的有两种,一种是专门做这个生意的,注册了私募机构并完成备案,然后待价而沽的;一种是不想干了,希望卖掉。但他还指出,现在买卖壳是被禁止的。

基金业协会相关人士去年曾强调,对于“保壳”、“倒壳”的行为,协会持不支持、甚至反对的态度。

在卖“壳”的背后,是私募新设立的减少。中银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孙健介绍,相较去年8月1日之前私募保壳大潮,现在私募公司要找律师出法律意见书的量反而减少。

孙健称,背后可能是私募成本增加不赚钱,像律师费、会计师费、增加的人员成本等,但是私募募资和投资的项目却都不多,导致新成立的私募机构反而减少。

凯璞庭资本管理(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金华告诉新京报记者,备案成本直接体现在几万元的律师费上。但他表示可能圈子不同,其身边私募机构都完成了备案。

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2016年12月相比11月,登记的私募机构减少了216家。

李金华表示,备案后,对公司而言,业务没有什么变化。但对行业而言,以前乱七八糟的机构少了,有利于行业优化。

私募行业单月逾12万人“失业”

基金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2月底,私募从业人员27.2万人,较2015年12月底的37.94万人减少了约10万。

协会数据显示,私募基金从业人员的数量在2016年3月底达到高峰,共有44.65万人,其后,随着备案制的推行,人数有所下降,但到6月底还维持在40.25万人。

而8月1日大限来临之际,是从业人数断崖式下降的一个月。截至2016年7月底,私募基金业从业人员降至27.58万人。这意味着7月单月,就有逾12.67万人“失业”。

在7月的最后一晚,逾8200家私募机构被注销登记。不过,孙健介绍,未在协会登记的私募机构,并不代表公司就不存在了,只是说不能对外募集资金了。

虽然失业人数或许没有12万这么多,但多家私募机构“失联”却是不争的事实。

1月13日,基金业协会官网公示了第十一批失联私募机构名单,包括光大金控(陕西)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等106家公司“失联”。

北京市盈科(深圳)律师事务所律师陈颖磊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出现一种情况,很多备案了的私募机构都放弃了,“原来很多不懂这个行业的,跟风注册了一大推公司,后来发现这个行业赚钱并不容易,管理资产规模小的,基本不赚钱”。

他还预测,2017年可能更多已通过备案的公司会成为僵尸企业,主要是业务开展不起来,很多公司根本募不到钱。“此次协会公布的失联私募机构名单,有的就属于上述情况。”

规模在增加 私募行业收益率反降

截至去年12月底,已备案私募基金4.65万只,认缴规模10.24万亿元。

按正在运行的私募基金产品实缴规模划分,管理规模在20亿-50亿元的私募基金管理人有439家,管理规模在50亿-100亿元的有157家,管理规模大于100亿元的有133家。

而2015年底,备案基金2.4万只,认缴规模5.07万亿。备案产品管理规模在20亿-50亿元的有283家,管理规模在50亿-100亿元的有99家,管理规模100亿元以上的是87家。

从数据对比可以看出,在过去的一年,虽然机构数减少,但私募行业规模在增加,认缴规模甚至超过公募基金,且大规模基金越来越多。

李金华称,2016年在金融秩序整顿下,行业越来越规范,私募行业呈现平稳发展的态势。

在整个行业规模大幅度上升的同时,竞争却在进一步加剧。李金华认为,2016年在资产端,出现资产荒,行业整体收益率降低,竞争在加剧。但他认为,好的项目从来不缺资金,但是相对差的项目,资金募集会比较困难。

而在阳光私募领域,2016年的收益也并不好。根据私募排排网统计,股票策略型私募基金中,2016年约74%出现收益亏损,其中,亏损超过10%的占比约为38%。而2015年,股票策略型私募基金中,收益亏损的仅有21%。

在2016年收益下滑的股票私募中,不乏一些大佬的产品,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私募大佬叶飞管理的倚天雅莉4号,2016年亏损了53.71%;2016年亏损最多的股票型私募基金是沈琦资产管理(上海)有限公司旗下的神奇1号,去年一年亏损了70%。

对于2017年私募行业发展,李金华认为,整个私募行业将呈现出快速发展的状态。

- 金融见智

去芜存菁 才有利于行业发展

2016年对私募行业而言,是一个“多事之年”,无论是基金从业人员大考,还是私募机构备案制,都让整个行业的从业人员忙得“不亦乐乎”,当然也有很多抱怨的声音。

对于私募的监管,监管层给出的理由很充分:过去几年,私募行业大爆发,有的私募机构打着私募之名,从事 P2P 业务,且跑路不断。过去一年,私募机构因为涉足P2P业务而发生兑付危机的事件也层出不穷。

备案制推行之后,在协会登记的私募机构一夜之间减少8000多家,登记备案的私募从业人员则一个月减少了12万人。

对行业的整顿,并没有影响整个行业的发展,反而出现“强者恒强”的局面。根据基金业协会公布的数据,私募规模首次超过10万亿大关,且超过同年的公募规模。在规模爆发式增长的背后,是管理规模超过20亿,乃至超过100亿元的机构数量,相比较2015年底,有大幅度的增加。

一位资产管理公司的董事长对新京报记者表示,在金融监管加强之后,对于整个行业而言,更加规范,竞争也更加有序化。

关于金融领域的监管问题,一直是一个难题。在基金从业人员大考和备案制推行之初,来自行业的反对声音很多,认为过度地干预了行业的发展。

但从结果来看,监管并没有影响行业的发展,反而对行业有净化作用。

在每个快速发展的行业,监管总是相对滞后,需要给予更多耐心。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朱星

责任编辑:金林舒

最新财经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福农优品•我在家乡等你来”暨泉州乡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