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财经频道>财经新闻
分享

能取得今天的成就,马云说自己要感谢四个人——孙正义、杨致远、金庸和蔡崇信,而其中他最感谢的是蔡崇信,因为阿里是蔡崇信和他从零做起来的。

一见钟情

蔡崇信结识马云源于一次偶然机缘,他们原本不会有交集,双方背景差异太大,但蔡崇信却对马云一见钟情,非要与其共同创业。

蔡崇信是台湾人,出生于1964年,与马云同龄,来自一个法律世家,父亲蔡中曾和祖父蔡六乘都是法律界名人,家族开办的律师事务主营经济类业务,有许多跨国公司客户,在台湾地位显耀。受家庭影响,蔡崇信从13岁赴美国读书,就读于耶鲁大学,获得经济学学士和法学博士学位。毕业后,他先在纽约做了三年税务法律师,后跳槽到瑞典Investor AB风投部门,做亚洲区总裁,年薪70万美元。1996年他还成了家,妻子是台南帮大老、南纺创办人吴三连的孙女吴明华。

和马云“一见钟情”  阿里巴巴有他一半的功劳

1999年吴明华怀孕,蔡崇信即将当爹,就在这时,一位台湾做IT的朋友找到蔡崇信,请他帮忙把自己的公司卖给马云。

彼时马云刚结束北漂回到杭州,进行第四次创业。此前他有过三次创业经历,第一次是创办海博翻译社,第二次是创办中国黄页,第三次则是赴北京帮外经贸部做中国商品网上交易市场,这三次创业都算不上成功,也没有赚到什么钱,但马云不灰心,也不死心,他决定带领死党回家乡进行第四次创业,做一家服务中国中小企业的网站,取名“阿里巴巴”。

蔡崇信第一次见马云时就被其独特的人格魅力迷住了,后来他再次约见马云,并参观了马云的湖畔花园公司。当时马云还没有注册公司,只有一个20多人的团队,以及一个在建的Alibaba.com,这群人拥挤在一个像“黑网吧”一样的公寓,每天又喊又笑,像着了魔一样。

这一次蔡崇信是带妻子来的,从湖畔花园出来后,他们与马云一起西湖泛舟,其间,他突然对马云说,“你要成立公司,要融资,我懂财务及法律,可以加入公司帮你做。”马云听后吓了一大跳,差点把船弄翻了,他赶紧回复蔡崇信,“你再想一想,我付不起你那么高的薪水,我这里一个月只开500块。”蔡崇信则严肃地说,“我已经想好了,我就是想加入创业型的公司,跟一批人一起共事。”他的妻子也对马云说,“如果我不同意他加入阿里巴巴,他一辈子都不会原谅我的。”

不久蔡崇信便离开Investor AB,加入阿里巴巴,担任CFO(首席财务官),从此他和马云的命运都改变了。

“马云背后的男人”

加入阿里后,蔡崇信首先帮马云干了两件大事,而这两件大事都是关于钱的问题。华商韬略将其总结如下:

第一件大事是在阿里确立了一套与国际接轨的现代企业架构。在蔡崇信加入以前,阿里尚未进行工商注册,员工则都是马云的朋友和学生,人们基于对马云的崇拜和信任共事。蔡崇信加入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终结这种状态,去建立一种现代企业架构。

具体来说,蔡崇信参考当时互联网三巨头新浪、搜狐和网易的企业架构,建立了一种由境外母公司控股中国子公司的企业结构,其中母公司在开曼群岛注册,子公司则在杭州和香港注册。股份分配方面,蔡崇信则按照马云的意愿,将包括他和马云在内的“十八罗汉”都列为创始股东,配以相应股份。

此外,蔡崇信还把相关理念带到阿里,炎炎夏夜,他向十几位“创始股东”解释“股份”、“股东权益”等概念,并教大家看根据国际惯例拟定的英文合同。经过这番教育,阿里内部从一开始就在激励、进入、退出等问题上达成共识,也就不会因此产生矛盾。

这番建制之后,阿里也具备了对外融资的基础,这也是蔡崇信帮马云干的第二件大事。

在蔡崇信加入之前,马云曾进行过37次融资尝试,但无一例外地都失败了,外界不相信他的梦想,甚至可以说不相信他本人。这是必然的,很难想象哪家风投会投资一家尚未进行工商注册、创始人没有成功创业历史、讲话还特像忽悠的公司。

到蔡崇信加入前,马云早期筹集的50万元已几乎耗尽,就连500元的最低工资都要开不出来了,公司尚未诞生就已陷入绝境。

1999年8月,蔡崇信为绝境中的阿里带来了希望,他的一位台湾好友是高盛香港地区投资经理,正要对中国互联网行业进行一次尝试性投资,蔡崇信则说服这位好友投资阿里巴巴。该投资案于10月份敲定,高盛领衔一众机构向阿里投资500万美元,这其中就包括蔡崇信的老东家Investor AB。

这次融资对于阿里巴巴意义重大,它既使其获得了发展资金,也使其获得了投行巨头高盛的信用背书。这之后,日本软银的孙正义开始关注阿里巴巴,并约见了马云。孙正义非常欣赏马云,决定对阿里进行战略投资,2000年1月,他决定投资3000万美元,换取40%的股份。

然而,蔡崇信却在这时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觉得阿里已经不缺钱,引入新的投资还会稀释第一轮投资者的股份,引发高盛等股东的不满。不过鉴于马云坚持引入这笔投资,蔡崇信最后做了一个妥协方案——接受软银的投资,但限制其投资金额、持股比例和对董事会的控制权。

蔡崇信与马云一起完成了与孙正义的谈判,报价环节,他对孙正义连说了两个“NO”,最终将合作条件敲定为2000万美元、30%的股份,但董事会由阿里合伙人主导。

这是一笔关键的投资,因为互联网泡沫不久就破灭了,纳斯达克指数断崖式暴跌,导致大量互联网企业倒下,阿里则在这笔融资的支持下渡过了最困难的时期,并开发出盈利项目——“中国供应商”和“诚信通”,依靠自我造血成长起来。

2004年,蔡崇信又为阿里完成了一笔金额高达8200万美元的关键融资,用于支持于前一年成立的淘宝的发展。当时中国C2C电子商务市场渐趋成熟,淘宝和美国同行eBay正在进行市场争夺战,凭借这笔投资,以及本土化竞争策略,淘宝打败了eBay,而这为阿里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以上是阿里最关键的三笔融资,这之后,阿里就成了一块金字招牌,被各大风投竞相追逐,当然每次融资的操盘人仍是蔡崇信。

私募融资之外,蔡崇信还帮阿里完成了两次上市,一次是B2B项目于2007年在香港联交所上市,一次是阿里集团于2014年在美国纽交所上市。这两次上市让阿里在治理上更加规范,对外也更具影响力。

美国上市后,阿里巴巴成为一家全球瞩目的互联网巨头,马云也荣登“中国首富”宝座,而蔡崇信则被媒体誉为“马云背后的男人”。

阿里永久合伙人

在2013年以前,蔡崇信一直担任阿里集团CFO,这也是外界对他最熟悉的身份,有媒体将他比喻为“马云的张良”,一些创业者则说,一定要像马云一样找一个“蔡崇信式”的CFO。

然而这样的看法并不准确,蔡崇信最本质的身份不是阿里的CFO,不是一个谋臣或者宰相,而是和马云一样都是阿里的主公。根据阿里2014年上市文件显示,马云持股8.9%,蔡崇信则持股3.6%,他俩是最大的两个自然人股东,同时,他俩也是阿里仅有的两位“永久合伙人”。

对于马云而言,蔡崇信是创业战友而非高级下属,那些试图找一个CFO的创业者,是注定找不到“蔡崇信”的。而让蔡崇信成为马云创业战友的则是阿里的合伙人制度。

蔡崇信第一次感受合伙人制度是在注册公司时,他原以为创始人只会是马云一人,而马云却给了他一个名单,上面写着包括他和马云在内的18个人。那一刻他被震撼了,“一般创始人没有这样的胸怀,这件事让我感觉到,他是一个不一样的人。”

这之后,蔡崇信便以创始人的心态在CFO的岗位上开展工作,短短几个月就为阿里引进了500万美元融资。后来,他仍以这样的心态处理软银入股一事,限制了对方的股份及控制权,而这一原则又在2005年雅虎大举入股阿里(10亿美元)时得到继承,华商韬略梳理的资料显示,此后五年,阿里董事会由孙正义、杨致远、马云和蔡崇信四位董事组成,投资人和管理团队2对2。

合伙人制度还使蔡崇信和马云在面对重大危机时保持团结。最明显的例子发生于互联网泡沫破灭之后,当时阿里进行了一次大规模裁员,把海外分支都砍了,在国内则把总部从上海迁回杭州,蔡崇信和马云等高管还主动把自己的薪水消减一半(获得融资后薪水已经正常化,不再是月薪500元),勒紧裤腰带过日子。

不过并不是所有高管都像他俩一样坚定,主管媒体关系的副总裁波特·埃里斯曼就选择退出观望,而且在离职时选择了三个月薪资,而不是阿里的期权——他不是创始合伙人,那点期权对他无足轻重。可以说,是合伙人制度将蔡崇信和马云这两个最重要的创始人,紧紧凝聚在一起。

合伙人制度是阿里稳定和发展的法宝,它确保了内部人对阿里的控制,避免外部风投的随意干涉。然而,这一制度却不符合一般的“同股同权”理论,因而在阿里集团上市时遭遇巨大挑战。

马云和蔡崇信原打算让阿里集团在香港上市,B2B项目以前就是在香港上市的,可是港交所不接受合伙人制度,强调为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必须“一股一票”、“同股同权”。此后,双方就此进行了长时间舆论战,阿里方面则由蔡崇信出头。可惜双方最终未能达成一致,为捍卫合伙人制度,马云和蔡崇信只好转赴接受合伙人制度的美国纽交所上市。

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5月,就在阿里上市筹备期间,蔡崇信的父亲蔡中曾过世,蔡崇信回台湾奔丧,但不久就重新上班,为上市事宜奔走。

假如没有合伙人制度,很难想象蔡崇信会和马云风风雨雨走过17年,而且贡献了自己所有的专业能力和外部资源。而马云最让人钦佩的也不是他的演讲才华,而是他的胸怀和智慧。

人格魅力即财富

蔡崇信和马云是彼此的贵人。如果没有马云,蔡崇信可能一直是某家跨国公司的高管,领着百万年薪,过着中产日子;而如果没有蔡崇信,马云可能还会经历若干挫折,阿里的融资会被大大推迟,规模也不会很大,甚至可能尚未获得融资,就在互联网泡沫破灭的过程中倒下。是蔡崇信的主动加入,成就了这段创业佳话。

那么,蔡崇信当初看上了马云什么呢?华商韬略总结如下:

蔡崇信首先被马云的气质打动,马云是那么的与众不同、长于思辨和富有感染力。但蔡崇信并不推崇马云当时的想法,“我不认为这是惊天动地的创意,他只是把所有公司放上网而已。”蔡崇信看重的也不只是马云本人,还包括当时的阿里团队,那是一群着了魔的人,他们坚定地追随着马云,眼中闪烁着光芒,虽然只领500元月薪,却干劲十足。蔡崇信是做风险投资的,他见过太多创业团队,但没见过这样的。他感慨,“哇,这个家伙真能把人拧成一股绳。他是了不起的领袖。他一定能干出一番事业。”

而此后,当马云决意用合伙人制度创建阿里巴巴时,蔡崇信更是爱上了马云,并将阿里视为自己的事业。

从这个意义上讲,蔡崇信加入阿里看的首先是人而不是项目,这也是如今主流的投资理论。

当然,蔡崇信坚持加入阿里还有其自身原因。他出身于一个名门望族,从小按照家族的意愿成长,一路顺风顺水,他的婚姻也是在家族主持下进行的。对于他而言,创业成了一种获取自由和证明自己的途径,更何况他马上要当爹了。并且,他也不害怕创业失败,“我学法律出身,不成功就再回去做律师。”

在内外因素的推动下,蔡崇信坚定地走上了与马云共同创业的道路,而且一走就是十七年。

如果说蔡崇信加入阿里是因为马云具有人格魅力的话,那么他跟马云合作十七年则是因为他自己具有人格魅力——他能与马云和其他高管融洽合作。

蔡崇信与马云并不在一起办公,他常驻香港,马云则常驻杭州,两人每天都会通电话,通话时他们彼此称呼对方的英文名,在阿里,蔡崇信是唯一称呼马云“Jack”的人。

分工方面,蔡崇信全面负责阿里的财务和投资,用他的话讲就是“管钱”和“花钱”,马云则尊重他的权限,不干涉财务工作,有投融资想法时,也是先把想法告诉蔡崇信,然后让蔡崇信去跟投资人或者投资对象沟通;马云则负责阿里的其他事务,尤其是对外事务,蔡崇信则尊重马云的权威,他极少对外发声或者接受采访,阿里总部的员工也对他没有什么了解,甚至很少见到他,称他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蔡崇信说自己和马云长久合作的关键是“能够彼此分享的坦承态度”。“我可以批评他,他可以批评我,当然我们不会伤害彼此的感情。这点至关重要。我有时会与他在电话中据理力争,激烈争吵甚至挂他电话。他对我也是一样。但是我们都知道这么做是出于保护公司的利益。”

除了马云之外,蔡崇信还能妥善处理与其他高管的关系,比如处理与陆兆禧的关系。陆兆禧(点击阅读:他在阿里打拼17年,曾是马云最信任的人,最终却黯然退休)在蔡崇信之后加入阿里,是阿里早期的重要功臣,后来还担任过阿里集团CEO,但他不是公司创始人,这让他在面对“十八罗汉”时稍显自卑。支付宝独立之后,马云让陆兆禧担任CEO,让蔡崇信做董事长,从旁监督。为避免陆兆禧畏手畏脚,蔡崇信主动找陆兆禧沟通,强调陆兆禧在该项目上的权威,并称他们的合作是“一起讨论事情”。此外,他每次去杭州时都单独约陆兆禧共进晚餐,拉近彼此的关系。

蔡崇信始终秉持谦和、低调的姿态,以致让外界感觉不到他的存在,而这是他期待的效果。他极少单独接受采访,在仅有的几次采访中,他也反复要求媒体,“不要太强调我个人。”

蔡崇信虽然不希望媒体强调他,但他的光芒却越来越难以掩饰,因为他的财富已经到了很高的量级。

蔡崇信常居香港,国籍则为加拿大,根据《福布斯2015香港富豪榜》显示,其净资产为68.5亿美元,是香港第九大富豪,而根据加拿大商业杂志公布的2016年富豪榜显示,其净资产则为73亿加元,是加拿大第六大富豪。

此外,蔡崇信还因一笔大额捐款受到媒体瞩目。2016年3月,他向自己和父亲(蔡中曾)的母校耶鲁法学院捐赠3000万美元,用于支持耶鲁法学院中国中心的持续发展,而该中心也被命名为“蔡中曾中国中心”。

蔡崇信在演讲时说,“在过去二十年,我非常有幸能够参与到中国经济和高科技行业的巨大成长中。这些经历塑造了我,时至今日,我常常希望回馈一家能融汇体现我个人经历的机构,耶鲁法学院中国中心是最好的选择。”

蔡崇信的故事是阿里传奇的重要组成部分,缺少了对这部分故事的了解,便会对阿里和马云的成功产生误读,以为一个没有读过名校,没有精深专业知识,也没有什么人脉与资源的人,单凭一个梦想、一腔热情和一往无前,就可以创建一个商业帝国,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屌丝逆袭”,而事实不是这个样子的。

许多人都想成为下一个马云,而能否如愿,首先取决于人们如何理解马云的成功。

责任编辑:金林舒

最新财经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盛世莲开】习言道|澳门是伟大祖国的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