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财经频道>财经新闻
分享

《人类简史》中,尤瓦尔·赫拉利提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观点:八卦和讲故事让人类最终成为万物主宰。由于某次偶然的基因突变,为智人(现代人的祖先)带来了认知革命。让他们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来思考,用完全新式的语言来沟通。逐渐的,人类学会了八卦,到后来又学会了讲故事,于是在诸多的人种中,智人最终成了食物链的顶端。

如果说认知是对于事物建立初步的物理印象,那么语言就是对于这个印象的输出,沟通是对于事件的传播,故事是事件的包装和加工,而知识是对前面四者按照一定逻辑综合性的归纳整理、提取、梳理。更为关键是的,知识的延续、传承、升级、迭代等性质,让整个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知识的整合与传播又呈现出了更多形式。当下最火的莫过于是知识付费。

为何知识付费浪潮出现在中国,硅谷就没有?

知识付费的春天为何出现在中国?

回顾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其实是一个发现、整理、运用知识的过程。亚里士多德说知识大体有两类:一类是技术性的,另一类是非技术性的。技术性知识是用来解决实质性问题的,对经济发展非常重要。而非技术性知识则是对人类本性的精神引导和提升。两种知识的协同作用,一起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当下的中国互联网,不管是学说普通话、理财、品鉴红酒等技术性的,还是诗歌、话剧等非技术性的,突然爆火了,一反之前的知识不愠不火的地位。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国内的用户一方面是一直向钱看奔发展,另外一方面是知识无用论,赚到钱的才是牛人。这种反智思潮,直接导致了知识的廉价性和不受待见。

但是随着消费升级,网络支付等外在条件搭建完毕等前提下,同时个体意识空前强大,越来越追求自我的实现与价值。于是,不管是出于自我完善,还是虚荣心,或者安全感等各种心理需求,知识的需求出现了一个小阳春,随之而来的知识付费的浪潮来了。一向提倡免费主义的互联网界,开始发现原来知识这个领域还可以刨到新的商业机会,开始扎堆进入。知识付费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火爆程度。

从2016下半年知识付费大潮开始,包括得到、知乎、喜马拉雅等都上线了多档知识付费的产品与课程,包括李笑来,马云湖畔课堂等无数大咖以专栏和演讲形式加入,创下一个一个的惊人记录,比如李笑来创下了超过2500万的最贵个人付费专栏的记录。

知乎周源曾经说,我们相信一点,在垃圾泛滥的互联网信息海洋中,真正有价值的信息是绝对的稀缺品,知识(被系统化,组织化的高质量信息)都还存在于个体大脑中,远未得到有效的挖掘和利用。我们鼓励每个人都来分享知识,将每个人的知识都聚集起来,并为人人所用。

第三方机构易观公布的《2016中国知识付费行业发展白皮书》显示,用户对于“内容”和“知识”的付费意愿和消费观正在发生转变,从不愿付费变得对于显著高质量、服务更好的类似产品愿意付费;用户信息获取的方式也在发生变化,从漫无目的地接收信息变为主动获取知识,信息的选择行为更为成熟,从而推动了知识付费行业的爆发。

从平台角度来看,类似知乎这种围绕知识分享的社区属性产品,本来就已积累了大量各行各业的知识达人,既有热门行业大V,也有冷门小众领域的“知道分子”,做知识付费具有很大的优势和便捷性。如果说之前的值乎属于是中规中矩的产品,那么知乎后来推出的知乎Live,就是在充分结合了自有平台积累后的一个付费的突破口,同时还可以延伸到实体书、电子书和版权销售等商业模式。

为何硅谷没有出现知识付费热潮?

反观大洋彼岸的欧美,在用户付费习惯优于国内的前提下,走的并不顺利。美国最大的知识问答社区Quora,目前的商业模式,除了传统的广告业务之外,也在做一些新的尝试。现有的信用系统用户,在回答问题之后,系统会根据他获得的点赞数、评论量而调整他的信用评分,同时用户之间的信用,也是可以转让的。在未来,一方面可以通过付费,使自己的回答获得更多推广机会,另一方面用户可以通过悬赏的方式吸引其他用户回答问题。

2017年1月份, Quora新推出了knowledgeprize功能,提问者可以通过现金悬赏,吸引相关的专家回答问题,最后最优质的回答者会获得这笔钱,奖赏是完全公开的。比如最近一个拿了250美金的回答就是关于亚马逊印度电商策略的回答。Quora还可以提供付费的特别版,比如一个针对白领人士的Quora或者一个针对创业者的Quora,上面会集中提供相关领域的高质量问答。但目前并没有特别耀眼的成绩。

时间拨到更早的2010年,新闻集团对旗下的泰晤士报和星期日泰晤士报电子版收费,每周2英镑。但收费的结果让人大跌眼镜,半年后,两家报纸网站首页的点击数下降了43%,用户则减少近90%。2016年初泰晤士报旗下的时报周刊,每月收费3.99美元。结果也是门可罗雀,被迫关停。而Evan Williams 创立的美国最大的博客平台Medium,推出的付费订阅服务,每月5美元起。为付费用户提供没有广告的独占文章内容、离线下载等,但数据不佳,目前在调整方向。

之所以有这么大差异,一方面包括了社会发展阶段和人们认识的差异性,同时也包括了网络硬件支付等条件的成熟。苹果CEO库克在这次访问中国时,特别提到了中外支付的差异性。他认为之所以移动支付,中国比美国和欧洲还要繁荣,这可能部分是因为是支付传统的原因。“在美国硅谷可以使用移动支付,但是你去美国腹地,很多人不知道什么是移动支付,他们更习惯用信用卡消费。中国的信用卡没有美欧那么普及,一些初创的互联网企业进行了变革,中国人更愿意接受新的变革,在任何地方可以使用移动支付。”

知识付费表面上是规模化的知识购买的形式,但深层次上,它创造了新的人与人连接的可能性,和获取认可和收益的方式。在国外,还没有类似对标的产品和模式。之前比较流行的付费模式,是相对传统的新闻订阅和专门的教育平台培训。这和国内现有的知识付费,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

传统的课程培训,本质是为了增加技能,是一种技巧和实操性的方式方法,而知识是一个高于技能,系统性的动态的并且持续进行的的行为。新东方的潘欣在知乎上说,如果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看待知识付费市场,那么在线培训其实更多解决的是初阶的生理和安全需要,解决的升学和饭碗问题;这一波知识付费市场,更多要解决的是高阶的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解决的是面子和小康问题。

知识付费会出现KFC吗?

在上个月的两会上,马化腾提到一个现象的变化,中国以前的互联网模式叫C2C(Copy To China),但是发展到现在是叫KFC(Kaobei From China),中国模式逐渐开始反过来影响欧美互联网模式。据说当硅谷的创业者,第一次听说中国火爆的知识付费的这个概念的时候,大多不太能理解。因为这是相对陌生的领域,他们之前已经习惯于通过付费订阅等形式,来为有价值信息买单了。而且其他国外的知识付费产品主要集中在一对一咨询,体量和知名度也都非常小。

截至目前为止,国外都没大规模的开始做这方面的事情,主要还都是以广告和教育培训等比较老派的形式,而类似知乎Live这样的模式,还属于空白地带。知乎所搭建的知识市场体系,似乎在反其道行之,并没有一门心思做网红、名人、大IP收割,而是赋予每一个拥有知识的普通人以参与机会。类似符合新用户场景的产品应当会有很大的市场空间。所以对于欧美来说,这种规模化的知识付费的形式,既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也是一个全新的机会。它打造一种创造了新的人与人连接的可能性,同时在获取认可和收益的方式也与之前迥然不同。

知识付费与电商等模式一样,符合用户属性的基本需求,应当是完全可以全球化的。可以想见的是:在未来,必然会有来自于各个国家的知识提供者,跨越语言藩篱来帮助他人解决问题。以知乎Live近期邀请诺贝尔奖经济学奖得主Joseph,谈特朗普上台的经济发展走向的分享为例,据称单场收入超过34万。既然中国的共享单车等模式已经开始向海外输出,在美国硅谷等地布局,知识付费这个在国内的火爆模式,进军海外成为KFC只是时间问题了。

责任编辑:金林舒

最新财经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福农优品•我在家乡等你来”暨泉州乡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