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财经频道>财经新闻
分享

一线城市落户政策收紧,二线城市加码吸引高校毕业生落户措施——

“人才争夺”也要因地制宜

许多二线城市陆续发布“抢人”政策,试图通过降低落户门槛等方式,吸引毕业生在当地就业创业,带动地区产业发展。但是,出台优惠政策吸引人才只是起点,关键还要创造一系列有利于创新活动开展的制度安排、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通过体制机制的不断完善,使人才红利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

每逢毕业季,许多城市总会打响“人才争夺战”——通过出台给钱、给户口等各类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到当地就业和定居。

记者梳理发现,今年各地“人才争夺战”比往年更加激烈。特别是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大学生落户政策进一步收紧的情况下,武汉、成都、长沙、西安等地出台吸引高校毕业生落户措施力度比往年更大。

有关专家表示,吸引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将给地方经济发展带来更多生机活力。对于二线城市而言,不仅要引进人才,更要完善体制机制,使人才红利得到最大限度释放。三四线城市也应找准城市功能定位,加快打造特色优势产业,提高对专业人才的吸引力。

“抢人”源于重视创新发展

2017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795万人,较去年增加16万人。自2011年以来,全国毕业生人数按照2%至5%的同比增长率逐年增长,近7年间累计毕业生人数达到5075万人。

在高校毕业生数量大幅增加,且一线城市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许多二线城市陆续发布了“抢人”措施,试图通过降低落户门槛和给予住房补贴等方式,吸引刚刚走出大学校园的学子就业或创业。

例如,武汉市提出了“支持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明确毕业3年内的大学生凭毕业证即可申请登记为武汉常住户口;毕业超过3年的大学生,只要在武汉工作,缴纳了社保,也可申请落户。

南京市提出,对于非南京市户籍居民家庭,凡是取得硕士及以上学位且在南京工作,在江宁、浦口等五区购房不需要提供社保证明,对于一般学历的外地户籍居民,买房须先缴满两年社保。

长沙市除对毕业生实行落户零门槛以外,对新落户并在长沙工作的博士、硕士、本科等全日制高校毕业生(不含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两年内每年分别发放1.5万元、1万元、0.6万元租房和生活补贴;博士、硕士毕业生在长沙工作并首次购房,分别给予6万元、3万元购房补贴。

“一线城市明显收紧人口流入,二线城市必然会成为许多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首选城市,这在客观上给二线城市吸引大学生落户提供了有利机遇。”国家治理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杨枝煌说,对于二线城市而言,通过出台优惠政策,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提升城市对高校毕业生的吸引力。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刘学智表示,随着经济增长极从东部沿海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大量二线城市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美好的发展前景。这些城市的发展已经不能像过去一样依赖大量的资源要素投入,必须转向依靠创新驱动。从这个意义上说,二线城市采取各种优惠政策吸引人才,是重视创新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当前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

“高校毕业生有冲劲、有干劲,也有一定的专业知识积累,如果给他们合适的舞台,他们中的许多人肯定会给地方经济发展带来更多的创新元素和生机活力。”中国工商银行投行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师柳阳说,吸引更多高校大学毕业生落户,对于当地的产业发展创新和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让人才红利得到释放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张占斌曾表示,除特大型、超大型城市以外,我国绝大多数城市要实现繁荣发展,必须理性面对城市人口的问题。

“一线城市面临人口问题,并不意味着人口一定会成为城市发展的负担。从某种意义上说,人口是一个城市发展的‘正能量’。二线城市人口多,产业才能发展得好。相反的,如果城市人口少了,城市竞争力可能会衰弱。”张占斌说。

事实上,许多城市也已经充分意识到人口对于城市发展的重要意义。中国工商银行投行部政府顾问业务负责人李嘉指出,中国经济已经进入资本报酬递减的时代,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是最关键的长期增长源泉。无论是技术进步的突破,还是与之相匹配的效率和市场化体系,都需要有相应的人才配置。“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对人才有着天然的吸引力,二线城市的吸引力则相对弱一些,因此必须在吸引人才的问题上“主动出击”。

不过,也有媒体担心,二线城市过度倚重依靠优惠政策“抢人”,可能会给城市发展带来副作用。

刘学智认为,适度吸纳人才是必要的,但如果城市和地区之间过度竞争抢夺人才,确实可能会带来负面效应。例如,过多地增加用人成本;人才流动过于频繁,缺乏安定感和归属感;新引进的人才工作动力不足;可能产生寻租效应。

“人才是一条理性的河流,哪里的综合空间最大,就流向哪里。”李嘉指出,每个城市出台的优惠措施,只是发展的必要而不充分条件,市场导向才是根本。“抢人”的优惠措施应来自于合理定位的目标市场,并回归于本地及其辐射的市场。只有遵循这一原则,“抢”来的人才有所安、有所居、有所乐、有所业,这样才能真正服务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使人才红利得到最大限度地释放。

“是否会给城市发展带来副作用,关键要看是否造成新的人才错配。”杨枝煌说,对于广大二线乃至三线城市而言,以优惠措施吸引人才只是一个起点,关键还要设置一套有利于创新活动开展和人的潜能充分发挥的制度安排、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通过体制机制的不断完善,使人才红利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

以特色优势留住人才

与二线城市“抢人”形成对比的是,许多三四线城市面临的却是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的棘手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三四线城市的产业发展基础、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等远不及一二线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也明显偏弱。正是因为人才引进难度大,留住人才也更困难,导致三四线城市与一二线城市的发展差距越拉越大。

如今,随着二线城市加大“抢人”力度,三四线城市的人才引进难度或将进一步加大。

“对于三四线城市而言,如果距离一二线城市较远,无法承接一线城市或部分热点二线城市的资源外溢,人才引进的难度会越来越大。”柳阳说,这些三四线城市要吸引并留住人才,除了打“感情牌”以外,最根本的是要加速培育形成符合当地实际的特色产业,形成差异化产业竞争优势,增强对特定领域专业人才的吸引力。

刘学智也认为,三四线城市应该找准城市功能定位,发挥独自优势,重点发展优势产业。只有在某些特定领域形成独特优势,具备更好发展前景,才能真正吸引专业人才。

这一观点也说明,对于城市而言,形成对人才的吸引力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真正精准地“抢到”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中最迫切需要的专业型人才。

“目前,我国各个城市出台的吸引人才优惠措施十分趋同,因而被媒体称为‘抢人’。事实上,城市之间应该减少一些千篇一律的人才措施,同时找准各自的功能定位,想方设法吸引一些各个城市自身发展所需的急缺人才。”刘学智说,要实现这一点,关键要把人才政策与区域发展规划结合起来,把人才问题放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布局中统筹规划。

“城市‘抢人’也要讲究因地制宜。”杨枝煌表示,各地应该根据自身的制造业禀赋,吸引产业领头领军人才;根据自身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情况,引进相关的交通运输、邮电通讯、金融保险、物流仓储等制造业配套服务人才;根据自身的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水平,引进相应的商贸、文化、旅游、法律、家政、康体、养老等服务产业人才;根据自身的社会性服务业发展层次,引进相应的包括政府公共管理服务、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医疗以及公益性信息服务等方面人才。(记者 林火灿)

责任编辑:金林舒

最新财经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盛世莲开】习言道|澳门是伟大祖国的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