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产业快讯
分享

初春的武汉,乍暖还寒。在武汉移动通信设备研发与制造基地项目工地上,2023年7月入职的大学生员工冯澳正从容地指挥着钻机、吊机、钩机协同作业。

冯澳是中交一航局三公司移动通信基地项目部的施工员,因为出生那年澳门回归祖国,所以取名一个“澳”字。一头蓬松的头发,略带含蓄且又自信的笑容,尽显这位“准00后”的自由与洒脱。

“别看冯澳年轻,他在每一根钻孔灌注桩所需混凝土方量的计算上是最准的。”谈起冯澳,冯澳的师父、项目生产经理孙维的脸上满是骄傲。

“其实没啥,就是前期做了些理论准备,现场开干了,就大胆实践,仔细观察,小心验证。”当被问及是如何做到算量最准确的,冯澳如是说。

原来,移动通信基地项目是三公司自主施工、全专业领域的房建项目,项目员工主体是社招的房建精英及2023年新毕业的大学生。项目于2023年上半年中标,受制于项目设计施工总承包特点及前期手续办理,加之业主对设计方案的精雕细琢,项目迟迟未能开工。为了培养这群“萌新”,项目部开设了“一航移动大讲堂”,项目班子成员及骨干带头登台讲授合同、成本、技术等方面的课程。在师父孙维的关怀下,冯澳更是吃上了“小灶”,提前学习了工程桩的钢筋量计算及验收规范等知识。

作为起步的桩基工程开工后,孙维安排冯澳负责现场三组中的其中一组的打桩施工。

“钻孔灌注桩打桩施工,最难的应该是混凝土方量的计算,需要理论指导,更需要较高的现场观察力。算多了,混凝土有剩余的,只能是倒在其它区域,造成一定浪费。算少了,混凝土不够,现场得等着,耽误人工和机械台班,还是浪费。”项目总工周小裕这么描述打桩的难点。

起初,冯澳按照师父的指导,在计算完圆柱体灌注桩体积后,乘以1.2的充盈系数(与设计理论值1.15相比较高),得出的结果即为向拌合站索要的混凝土方量,第一天下来,一车混凝土基本上能多出0.5方。冯澳悟出,桩身周围的土质较硬,不太“吸引”混凝土,于是第二天,冯澳就将系数定为1.17,结果出来后,混凝土还有少量剩余……不断地调试,反复地检验,冯澳负责计算的灌注桩混凝土用量,也趋向于准确,基本没有浪费了。

“我在现场不仅要负责打桩各工序的衔接,把控进度,还要负责安全,吊臂下和机械盲区不允许站人是我说得最多的。还要保证质量,严格执行钢筋笼与桩壁50毫米的距离要求,确保桩身垂直和均衡受力。”说起自己的职责,冯澳侃侃而谈。

安全、质量、成本,一票否决。身怀“三戒惧”,冯澳背起工具包,又朝自己的工作岗位走去,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张金林)

责任编辑:赵睿

最新产业快讯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与“泥”相约 乐享创造——闽侯县实验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