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初升,光芒穿透夜的帷幕,拨开清晨的薄雾,洒在碧波荡漾的涪江之上。在水面泛起的金色光辉里,重庆双江航电枢纽船闸如同巨龙一般横卧其中,显得尤为壮观。
中交一航局承建的重庆双江航电枢纽工程位于涪江干流之上,枢纽以航运为主,兼顾发电,船闸为五级船闸,可通航1000吨级船舶,是涪江干流重庆境内五级梯级开发中的最后一级。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改善通航条件,发挥“黄金水道”效能,助力沿江两岸经济社会发展。
船闸建设主要以大体积混凝土浇注为主,这对有着丰富水工经验的建设团队而言,看似轻而易举。但实际上,项目依水而建,江岸两侧边坡高耸陡峭,枯水期可作业时间短,如何解决高边坡施工安全、水生态保护、船闸交通桥按期通行等难题,无不考验着建设团队的智慧。
“在施工过程中,机器振动及开挖会对原有山体土层造成影响,边坡存在坍塌安全隐患,因此对边坡安全监测十分关键。”项目总工高文焕指着江岸一侧的陡峭边坡介绍说。原来,船闸始建处边坡长800余米,高达30米,近乎垂直,让人望而生畏。
“边波监测点位少说有几百个,人工监测难度太大,要是能有个机器人来监测就好了。”技术主办孙俊儒仰起头,望着坡顶自言自语道。“有道理,我们何不尝试用机器代替人工监测。”没成想孙俊儒的一席玩笑话却成了高文焕解题的新思路。为了能够验证机器监测的可行性,高文焕在借鉴了大量智能监测系统监测边坡案例后,与专家积极开展论证,经过多次实地测验及反复核算,AI测量技术监测边坡方案新鲜出炉。“在施工现场布设一台AI远程测量摄像机,根据相邻两次监测点图像变化情况分析该监测点的稳定情况,实现对边坡数据的自动采集、分析及预警功能,相当于在施工现场安上了一双‘电子眼’。”高文焕笑着说道。凭借着这双全天候、全范围覆盖监测的“电子眼”,施工作业安全不仅有了保证,更提升了施工效率。
随着闸室侧墙的逐渐升高,新的问题又接踵而至。工程位于涪江之上,江中鱼类繁多,其中不乏岩原鲤、重口裂腹鱼等珍稀鱼种。闸室侧墙升高形成阻挡,势必会影响鱼类繁衍生息,如何保证这些“原住民”不受施工干扰,项目团队着实费了一些脑筋。
“考虑工程对水生态的影响,我们特别为这些‘原住民’们设计了一条长达884.7米的鱼道。”高文焕介绍到。根据鱼儿们的洄游方式,项目团队将鱼道内截面设计为宽2.2米、高3米,并在内部设置插板,不仅可以减少水流冲击,也使得水流更接近自然。此外,结合鱼儿洄游特性,项目团队联合鱼类保护专家,反复论证,确定出鱼道1.49%的坡比,保证鱼儿们洄游更加舒适。“我们还专门为小鱼们设置了检修阀门井段及休息池,它们不仅能轻松洄游,还可以适当休息,有时候我都羡慕它们了。”孙俊儒笑着说。
鱼通行的问题刚刚解决,但人通行的问题又摆在了项目团队面前。船闸交通桥是实现通行的重要设施,是整个枢纽项目的控制性工程。要保证在有限的作业窗口期按时完成交通桥建设,项目团队必须全力以赴。“船闸交通桥通车的关键在于大悬臂结构施工,不仅外挑长度大、工序复杂,在高空中安装也十分困难。”项目经理郝增辉点出其中不易。大悬臂结构是交通桥上部结构的主要承重构件,置于30米的高空中,一端与上闸首主体结构相连接,另一端呈135度角向外挑出,从远处看,整体结构呈“Y”字型。
为解决制约问题,郝增辉带领技术团队多次开展交流研讨,并在借鉴行业先进工艺基础上,与行业专家进行交流论证,经过反复模拟尝试,最终决定采用“预制混凝土板”+内拉钢桁架工艺。“预制混凝土板由厂家提前预制做好,再拉到现场进行陆上安装,既可以节约时间,也有效降低高空作业风险。”在郝增辉看来,施工安全与施工效率同等重要,也同样都要兼顾。而内拉钢桁架工艺就好比将相框安装在有坡度的墙上一样,通过嵌入带有“弯钩”的“几”字型预埋件,将钢桁架与弯钩进行连接,进而挂牢预制混凝土板。经试验和测量,这种新工艺不仅满足安装精度和受力程度,也极大降低了作业风险。
历经八百多个日夜的努力,船闸工程施工全部完成。望着眼前巨龙般的水上船闸,想象着未来江面上热闹繁盛的景象,郝增辉心中感慨万千。“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也没有攻不克的难关,要相信建设者们的智慧,要坚定我们一定行。”(闫金龙 安然)
责任编辑:赵睿
- 重庆山城巷:漫游空中街市,体味巴渝魅力2024-06-12
- 国道319重庆武隆段发生山体垮塌 道路中断2024-06-02
- 重庆隧道车祸致车毁人亡系谣言:视频信息不实2024-05-30
- 最新产业快讯 频道推荐
-
阿布扎比哈里发港CT3项目行政楼顺利通过消防2024-06-19
-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