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一夜之间都养起了蛙。
养蛙来自一款治愈系游戏“旅かえる”(国内称之为“旅行青蛙”)。旅行青蛙是一款放置型游戏,一只小青蛙生活在手机中,偶尔宅家学习,偶尔出门旅行,唯一与玩家的互动在于——玩家可以为青蛙命名,并通过每日收割三叶草叶子,为青蛙购买旅途中必备的干粮和装备。从某种角度而言它与电子宠物类似——甚至更省心,你不用担心它的游戏进度,只需要想起回去看看即可。
收割四叶草
准备行囊
除此之外,玩家无法左右“蛙生”,它何时出门、去哪里旅行、何时归家都是未知数,有人称之为“佛系养蛙”。
人们对蛙的牵挂变成了一种通用社交语言:我蛙怎么还不出门?我蛙出去两天了怎么还不回来?我蛙怎么怎么还不给我寄明信片?我蛙随我,天天宅在家,也没朋友……疯狂程度丝毫不亚于吸猫。
这款简单小游戏去年12月刚在日本iOS商店上架,最早仅在一些日本和放置系手游的窄众文化圈中流行。且目前官方仍然只有日文版本,要熟悉游戏设定必须靠汉化攻略或词典。
对追逐热点事件已经相当娴熟的品牌们,开始借用养蛙游戏玩起各种social营销的梗。
“老司机”杜蕾斯把旅行青蛙的游戏图改成了一幅颇具深意的借势广告,等待出远门的青蛙则变成了小蝌蚪。诸如淘宝等品牌则玩起了中国人民才懂的吃牛蛙梗,表示青蛙很久不回家可能会出现在中国人的餐桌。
杜蕾斯的内涵借势广告
淘宝说你们的蛙都被吃了
诸如共享单车ofo、在线健身社区应用Keep也纷纷二次演绎青蛙游戏,比如Keep就画出了小青蛙经过一番努力长大后变成肌肉蛙的脑洞版结局,鼓励人们线上健身。
健身软件keep的青蛙游戏借势广告
共享单车ofo的青蛙游戏借势广告
品牌对于流量热点的反应已经愈发成熟。品牌的借势营销其实与我们前文提及的线上画手、KOL对游戏的二次创作功能类似,合理的改编更容易引起人们的新鲜感和共鸣。毕竟不少人对于这只自由任性的旅行小青蛙还处于“蜜月期”,这一轮品牌借势还有不少空间。
但这些再次创造也有可能让品牌陷入版权“争议”。杜蕾斯小心翼翼地重新设计了画面,只保留了与游戏同样的画面风格。而ofo则是按照青蛙的元素自行画了一副新的作品。推出游戏的hit point是一家规模不大的日本公司,目前它似乎还没有关注到中国社交网络上的品牌反应。
这家公司或许也没有想过养蛙游戏能红到大洋彼岸的中国,让年轻人为一只虚拟青蛙操碎了心。
谈及旅行青蛙带给人们的心理慰藉,不少玩家表示“提前体会到了空巢老人的感受”,却始终难以割舍对青蛙的牵挂。如果你了解旅行青蛙背后的游戏开发商Hit-Point会发现,这家公司向来擅长开发此类萌系治愈路线的放置类游戏,此前下载量高达1500万并已改编成电影的《猫咪后院》正出自Hit-Point之手。
猫咪后院
在游戏本身带来的牵挂感之外,这两款游戏掀起玩家狂热的方式也有不少相似之处。因为游戏内核简单,有不少根据游戏二次创作的空间,可发挥脑洞的衍生剧情(也可以理解为同人)是游戏能否赢得人们长久喜爱的因素之一。最早人们开始了解这款游戏,其实来自一些微博画手的二次创作——他们把不同的卡通形象放进游戏截图中,并分享自己的养呱体验,激发人们兴趣。
当积累了一定程度的玩家时,人们通过社交媒体分享自己对呱的牵挂,雪球越滚越大。这款简单的游戏能够让年轻人以较低的成本获得群体话题的参与感——这就是同僚压力带来的。
就像品牌主常会在广告中传递“别人都有了,你还不买吗”的信息,当全世界都在养呱,你会下意识地产生尝试的压力,以维持自己的群体社交属性。旅行青蛙的案例正是同僚压力的体现。
对此电子游戏从业者郑金条是这么解释的,“不管我是什么真实感受,但在这波舆论浪潮中我不希望我看起来像个异类。”当外界孜孜不倦地对用户进行舆论灌输,游戏体验本身已经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只要能与朋友圈铺天盖地的养呱潮流站在一起,就是成功的。
画手的故事性演绎。图片来源:水母chen
画手的故事性演绎。
————————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布后的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责任编辑:庄婷婷
特别声明:本网登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该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该内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权利,请及时与ts@hxnews.com联系或者请点击右侧投诉按钮,我们会及时反馈并处理完毕。
- 苹果差价退还怎么申请?苹果最新差价退还申请方法2019-04-03
- 小米9王源限量版和小米9有什么区别 小米9王源限量版和小米9对比2019-04-03
- 三部门约谈马蜂窝是怎么回事 马蜂窝为何被要求整改2019-04-03
- 最新游戏花边 频道推荐
-
流浪大师登上央视怎么回事?流浪大师沈巍真实2019-04-04
-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 一周热点新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