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福建新闻
分享

微笑海豚 环拥厦门(美丽中国·保护区之夏)

海峡网讯:厦门城区被保护区环拥。资料图片

小档案

厦门珍稀海洋物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福建厦门市海域,2000年4月由厦门文昌鱼保护区、白鹭保护区和中华白海豚保护区合并建立而成。保护区以12种珍稀物种及其生境为保护对象,包括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白海豚,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文昌鱼、黄嘴白鹭和岩鹭。

早晨8点半,王朋生的身影准时出现在厦门鹭江道公务码头。他登上一艘小船,微凉海风中,小船缓缓起航。

“这艘船是我每天上下班必不可少的‘公交’。”王朋生笑着说,小船的目的地,是一座名叫火烧屿的无人小岛,那里是王朋生的工作地点。

 核心区建救护繁育基地,专人观察并记录海豚健康状况

火烧屿地处厦门珍稀海洋物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是厦门西海域中最大的无居民岛屿,2011年7月全国首个中华白海豚救护繁育基地在岛上建立。

“中华白海豚被称为‘水上大熊猫’,曾经,在厦门海域经常可以看到海豚跃出海面、欢腾嬉戏的场景。”王朋生说,“上世纪80年代后,由于工程建设、水产养殖过度开发及水质恶化等原因,白海豚良好的栖息环境被破坏。”

作为中华白海豚等鲸豚类水生动物救助、驯养、繁育及声学研究等课题开展的平台,厦门中华白海豚救护繁育基地在海洋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救护网络建设中,起到了重要枢纽作用。

去年8月来基地工作之前,王朋生曾在海洋馆工作了五年,“来基地之前,我也经常和动物打交道,但这里的工作和我想象的不太一样”。

这“不太一样”,首先是因为寂寞。

“由于封闭管理的需要,出入火烧屿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我们的工作船。”王朋生说,从早上8点半上班到下午5点半下班,一整天待在岛上,“陪伴我们的只有海豚”。

“不太一样”的,还有对工作的高要求。

“目前基地有两只救助回来的海豚,我的日常工作,就是对海豚进行驯养及科学观察。”王朋生说,“拿喂食来说,并不仅仅是把海豚喂饱,更重要的是在投喂过程中对海豚的口腔、腹部、体表、呼吸孔、尾鳍等各个部位进行检查。”

而观察海豚排便,更是王朋生工作的重中之重。“海豚的排便情况是体现其健康状况的重要数据,海豚在水中排便往往转瞬即逝,必须全神贯注观察。”王朋生说。

尽管辛苦,王朋生却乐在其中。他多次参与了对搁浅海豚的救助,“看见越来越多的海豚重获健康,是我最开心的事”。

微笑海豚 环拥厦门(美丽中国·保护区之夏)

救护繁育基地的中华白海豚。张向阳摄(人民视觉)

  保护区形成日常巡查制度,实行海陆一体化海岸带综合管理

听涛漫步、逐浪而行,对大多数人而言,是无比惬意的享受。但当这成为日常工作是种什么体验?保护区管理处资源保护科工作人员陈安达最有发言权。

厦门黄厝沙滩是文昌鱼生活、繁殖的核心区域。陈安达自2006年开始参与日常巡查,这条1.8公里的海岸线,陈安达一走就是11年。

“在对外开放的黄厝海滩,时常有人在潮间带采挖花蛤。”陈安达说,根据每天潮汐情况,都要严格按照计划巡查监管,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劝阻和制止。针对涉海工程,陈安达还需出海检查。“每次出海都要五六个小时,”陈安达说,“一年下来,有百来天都在海上”。

保护区已形成了日常巡查制度,据统计,2012—2016年间,共出海监管巡航310多航次。在涉海工程施工地段和沿海24个海洋综合行政执勤点配置了观测人员,全天候监测记录中华白海豚的活动情况和海域违法现象。

海陆一体化的海岸带综合管理亦卓有成效。从2002年开始,厦门投入8亿多元,开展西海域70平方公里、环东海域91平方公里海域综合整治,增加纳潮量4400万立方米,水交换能力改善了30%。“通过综合治理,提升了海域生态和环境质量,拓展了白海豚活动空间,改善了文昌鱼、白鹭的生活环境。”陈安达说。

责任编辑:刘微

最新福建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盛世莲开】习言道|澳门是伟大祖国的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