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县以全国企业家帆船赛为契机,积极打造海洋运动特色旅游目的地,让游客全方位体验海洋休闲旅游的魅力。 郭斌 摄
在罗源湾滨海新城松山湖水面,30多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卷羽鹈鹕与鸬鹚一起嬉戏觅食。
罗源凤梅林荫游步道风景如画,引得不少游人驻足自拍。
德化县水口镇湖坂村坐落于国家森林公园石牛山脚下。穿村而过的国家水利风景区岱仙湖,水光潋滟,波光粼粼,白鹭在湖上盘旋,构成一幅风光旖旎的山水画。
福建日报记者 郭斌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 林辉 摄
八山一水一分田,好山好水好空气。福建的生态旅游资源丰富且独特,拥有武夷山、土楼、泰宁丹霞三处世界遗产;泰宁、宁德两处世界地质公园;还有众多闻名遐迩的黄金海岸、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绿意盎然的福建,是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海画卷”。
福建是全国首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全国生态旅游先行区、海峡两岸旅游交流合作先行区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旅游核心区。这里三面环山,一面临海,境内重峦叠嶂,丘陵起伏,河谷和盆地错综其间。作为祖国大陆最绿意盎然的省份,福建森林覆盖率达65.95%,连续38年居全国第一;12条域内主要河流水质保持全优;9个设区城市空气平均达标天数占比超过98%;27微克/立方米的PM2.5年均浓度更让人引以为傲——“在我们福建,‘PM2.5’的含义仅表示下午两点半”。
遇见清新福建,享受好山好水好空气
行走八闽大地,草木馥郁,青绿满眼,花香扑鼻,清新的空气,让人时常忍不住深呼吸。生态资源是福建最宝贵的资源,生态优势是福建最具竞争力的优势。作为“山海画廊,人间福地”的福建,依托自身丰富多彩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放眼世界版图,对接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挖掘生态旅游内涵,形成了系统化的“清新福建”旅游品牌形象推广体系。以生态文明引领全省旅游产业创新发展,在全国的省级旅游品牌中确立了独树一帜的“清新福建”旅游金字品牌,让福建从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强省扎实迈进。
“清新”不仅仅指自然环境。神奇的福建土楼、清纯的福建茶香、浪漫的海滨城市厦门、连接两岸的台湾海峡、一条联通东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是福建最核心的5个国际旅游元素,构成了“清新福建”的美丽画卷。据统计,2016年,福建全省接待游客达到3.15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近4000亿元,入境旅客数量保持全国第五位的高水准。日益完善的旅游服务体系、健全的旅游产品体系以及闽台旅游产业合作都在稳步推进,福建的大旅游产业时代已经到来,“清新福建”的形象也已经深入人心。
《旅游》版面以“清新福建”为主题,围绕福山福水、福天福地,突出宣传生态福建、绿色福建、蓝色福建,以及海丝休闲、世遗探秘、红色经典、客家文化等具有鲜明福建特色的旅游产品,并融合福建特有的“8T1M”(世界茶乡Tea,神奇土楼Tulou,绿色生态Trees,庙宇朝圣Temple,海丝纽带Ties,台湾元素Taiwan,梦幻海洋Tide,温泉养生Therma以及多元文化的交融Multi culture)旅游特色元素,加大福建旅游新成效、新亮点、新突破的宣传,增进境内外旅游业界人士和广大游客对“清新福建”旅游品牌的了解和认识,提升“清新福建”旅游品牌在境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唐朝诗人王维的这首诗,原本是用来描述画作的逼真——远看高山色彩鲜明,走近却听不到流水的声音。春天过去了,可是依旧有许多花在争妍斗艳;人来了,可是鸟却没有被惊飞。其实,这样的场景,用来描述“清新福建”的原生态旅游——观鸟游是最合适不过的。7月28日,《旅游》版用大半个版的篇幅刊发本报记者吴恩儿采写的《观鸟游,以旅游的名义保护生态》,并配发相关链接《观鸟游的注意事项》,把观鸟游这一全新旅游方式推介给读者,引起省内外观鸟爱好者和普通游客的极大兴趣。
随着沙发客、背包客、穷游族等旅行方式的发展,近年来,一种叫作“打工换宿”的旅行方式在年轻人中颇受热捧。到客栈或青年旅馆做义工换取免费食宿,工作的同时既可以完成一段奇妙旅程,享受旅游乐趣,又能开阔自身视野和提升社会实践能力,而民宿也可以通过录用义工降低经营成本。本报记者王凤山和通讯员王为、江信恒敏锐捕捉到“打工换宿”这种新兴的旅行方式在平潭悄然兴起。通讯《打工换宿,玩出别样精彩》刊发于8月25日《旅游》版,为感慨“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奈何钱包小,哪都去不了”的年轻人行走“清新福建”提供了一种不花钱,甚至还能赚钱的旅行方式。
如果看腻了陆地上的景色,你最想去哪儿?天上,还是水下?相比起点更高的天空探险,参与度强、与大众旅游可以无缝对接的潜水越来越被广大游客喜爱、认可。《潜水,去欣赏那难得一见的美景》为您呈现“清新福建”沿海水下的精彩世界。
发展全域旅游,建设生态旅游强省
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
全域旅游是我国新阶段旅游发展方式和发展战略的一场变革,是区域旅游发展走向成熟的标志,代表现代旅游发展的新方向。我省依托生态优势,在全域旅游的基础上,率先在全国创意提出要发展全域生态旅游,建设全域生态旅游省,这既是推进全域旅游工作的不断深化,也是我省优质生态旅游资源的良好体现。
去年3月,省政府印发了《福建省“十三五”旅游业发展专项规划》。规划明确提出,“十三五”期间,全省要围绕全域生态旅游省建设,以优势生态资源为核心,以全域旅游发展理念推进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福建全省作为一个景区来打造,实现“省域即景区,景区即省域”。力争到2018年,全域生态旅游省建设初见成效,部分重点市、县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发展经验,建成15家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和5个国家级重点生态旅游目的地。到2020年,全域生态旅游省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建成30家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和10个国家级重点生态旅游目的地,在全域旅游建设和生态旅游发展方面创造一批典型经验,全面完成“十三五”规划既定的各项任务,加快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我省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在全域旅游建设和生态旅游发展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7月7日,《旅游》版创刊的第一期,就刊发本报记者张辉、通讯员游雪慧采写的《乡梦计划,为全域旅游赋予新动能》,报道省级全域旅游试点县南靖面对全域旅游这一全新课题,通过乡梦计划导入更多外部资源,在内部同频共振中,做大做强全域旅游这块“蛋糕”。
德化是中国陶瓷文化发祥地之一、世界陶瓷之都、全国最大的陶瓷工艺品生产和出口基地,陶瓷文化底蕴深厚,“瓷光山色”概括了德化独特的旅游资源。为升级全域旅游,德化县在推进“瓷光山色”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中,努力实现由观光为主向观光、休闲、度假并重,由单一业态向融合业态,由初级开发向深度开发“三个转变”。8月11日,《旅游》版刊发本报记者周明太、通讯员李宏图采写的《“瓷光山色”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区》,推介德化县“旅游+工业+文化”推进产业融合的新路径。
霍童溪,是宁德市蕉城区的母亲河,有“百里画廊”之美称,沿线风景如画,文化资源丰富。近年,随着乡村游、生态游的兴起,蕉城区以“水韵”为特点,着力打造霍童溪全域旅游。11月初,本报记者吴旭涛和通讯员颜凑、张中尧踏访霍童溪沿岸的九都镇,采写的《“水韵”之旅的深度挖掘》刊发于11月10日的《旅游》版。
浯屿岛,坐落于厦门岛东南方向约6海里的海域,隶属于漳州龙海市港尾镇。这座面积不足1平方千米的村级海岛,曾作为厦门的门户,被视为兵家必争之地。浯屿人世代以讨海为生,远洋捕捞船最远行至南海诸岛海域。渔业兴盛,曾让浯屿岛成为显赫的明星村,但随着渔业资源日益匮乏,加之政策收紧,捕捞业遭遇产业滑坡,这个海岛渔村进入了产业转型的十字路口。12月8日,《旅游》版以接近整版篇幅刊发《浯屿岛:渔歌唱罢唱游歌》,报道浯屿人探索依托海岛资源与闽南渔村风情,发展海岛旅游与休闲渔业的故事,并配发记者手记《海岛旅游如何行稳致远》。
八闽乡村旅游,点燃投资新激情
我国的美丽乡村建设在近年来逐步形成了产业发展型、生态保护型、城郊集约型、资源整合型、高效农业型、休闲旅游型和文化传承型七种模式。当前,全国旅游产业进入了一个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根据国家旅游局投资项目库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乡村旅游类产品实际完成投资3856亿元,同比增长47.6%,主要集中在民宿、特色小镇、乡村旅游综合体等领域;乡村旅游游客24亿人次,占国内游客接待人次的54.4%;乡村旅游营业总收入达4800亿元,占国内旅游总收入的12.2%。据预计,今年将实现乡村旅游投资5000亿元,乡村旅游消费达到1万亿元以上。预计到2020年,全国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将超40亿人次,实现总收入2.3万亿元。
我省八山一水一分田,森林覆盖率达65.95%,连续38年居全国第一。八闽大地广袤乡村,大多拥有青山秀水的美丽资源,古村、石厝、古楼,为乡村旅游添加独特的韵味。早在2014年,福建提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目前全省已有300多个村庄创建美丽乡村示范村,形成130条美丽乡村特色景观带。根据《福建省“十三五”旅游业发展专项规划》,福建将深度发展乡村旅游,在全省扶持建设一批中国乡村旅游示范基地。
乡村旅游已然成为投资的蓝海,不少资本纷纷进入。7月14日,《旅游》版刊发《民宿酒店化:“老板娘文化”的标准化延伸》长篇通讯,从《“老板娘文化”还是企业化》《乡村意象与现代元素》《用民宿撬动乡建新路径》三部分剖析当前民宿业投资的不同模式。
8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公布第二批276个全国特色小镇名单,其中福建占9个。早在去年10月,住建部便公布了首批127个全国特色小镇。按照规划,这一数字将在三年内达到1000个。所谓特色小镇,普遍的理解是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兼具旅游和社区功能的空间。它既区别于行政区划意义上的建制镇,又不同于传统产业园区与旅游景区。本报记者张辉、通讯员谢威以入选福建首批特色小镇名单的漳州市南靖县兰谷特色小镇为例,采写《兰谷特色小镇的探索之路》,探讨特色小镇的培育路径。同一天,《旅游》版配发《避免脱离实际的“造镇运动”》,提醒特色小镇作为一个平台与载体,必须有足够优质的内容作为支撑,而非大拆大建徒有物理空间。
漳州市芗城区的古村落,最迷人的莫过于洪坑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句话用来形容洪坑古村,再合适不过了。9月15日,《旅游》版刊发本报摄影记者林辉的组照《穿越时空,邂逅最美古村落》,让你穿越时空看到洪坑古村曾经的繁华。
责任编辑:陈锦娜
- 别开生面定向嘉年华 “夺宝奇兵”之旅趣味多2017-11-27
- 福建再添一批国家级绿色"金名片" 打造"清新福建" 2017-10-10
- 10月4日“还看今朝” 一起感受“清新福建”2017-10-03
- 靠脸吃饭,更靠才华!“清新福建 气象主播”第二届电视选拔赛总决赛即将揭晓2017-08-02
- 旅游家支招“清新福建”发展全域旅游2017-06-15
- 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获批一周年 “清新福建”享誉全国2017-06-12
- 守护“清新福建” 2016年福建主要环境指标全优2017-06-03
- “清新福建”商标注册成功 将完善品牌体系2017-04-28
- 旅日闽籍侨乡团举办“清新福建”旅游推介会2017-04-11
- 两会聚焦:清新福建 生态领跑2017-03-11
- 最新福建新闻 频道推荐
-
福建确认首批492所"义务教育教改示范性建设学2017-12-29
-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 一周热点新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