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福建新闻
分享

N海都记者 刘燕婷 吕波文/图

感动理由

他出生在菲律宾,抗战时随父母回到泉州安溪老家。“读书、教育”是融入他家族血脉的理念。后来,他开始教书育人,“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困失学”是他的工作。退休后,20多年来,他骑坏了4辆自行车,跑来1798万元助学款,帮助了6190位寒门学子。

感动福建候选人6 胡云豹

在孩子最困顿的时候,伸出一双援手。他是“泉州贫困助学爱心老人”胡云豹,今年83岁。

母亲教他诗歌 自幼埋下助学的种子

胡云豹,1936年出生在菲律宾。上世纪40年代初,日本入侵菲律宾,懵懂的他跟着父母和众多胡家子弟回到安溪老家,在“白头格”里长大。

“白头格”是安溪一处有名的古民居群,由胡氏家族12座瑰丽的百年古厝组成,在蓬莱镇上智村山麓的终处。这是他的祖辈下南洋,打下一番事业后,1908年才在家乡建起的古厝群。

百年前,“白头格”已用上了镀锌管引入自来水,古厝间幽静的小径装了汽灯。夜幕降临的白头格,汽灯渐次亮起,一台手摇无声电影放映机,放着海外带回的电影。他的家族,受新思潮的影响,先为工商世家,后成书香门第,胡云豹在这样的环境下熏陶成长。

小时候,毕业于厦门大学的父亲,常年在外教书,出自安溪县城的大户人家的母亲,和父亲一样有很深的文化修养,成了胡云豹与兄弟姐妹的启蒙老师。

“母亲读过私塾,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她每天都要阅报,还时常在阳光下看书,也读《红楼梦》。她做针绣的时候,常常会吟诗,用闽南语吟唱,吟到动情处,她会停下来,捻在手里的绣花针,在空中划着优雅的节拍。”胡云豹回忆起母亲,即兴吟起了母亲教他的诗歌。

父母极为重视教育,自小听着诗词歌赋长大,胡云豹和兄弟姐妹,个个爱上了书,爱上了文学。不过,在上世纪40年代尾声,胡家家道中落,生活拮据,但父母坚持所有的孩子都要读书。年少的他,要走10多公里的山路去求学。

看着村里许多的同龄人上不起学,胡云豹内心一直无法释怀。他常和失学的同龄人,分享书籍带来的快乐和丰富,心里也慢慢种下了“圆贫困生求学梦”的种子。

深山办夜校 教失学的女生识字

从小学到师范毕业,胡云豹的成绩,一直都是拔尖的。师范毕业后,他到安溪虎邱的大山,在双格小学里教语文,任了校长。

双格村的大山很深,村民四散住着。上世纪80年代,双格小学有1所总校和5个角头的分班,每个分班各只有1个班、1个老师,老师要同时教小学1~3年级,4年级开始,孩子们只能到总校去上课。

每周,胡云豹要到各个角头去巡看教学的情况。那时候,虎邱太穷了,许多适龄的孩子失学在家,他一户户去走访,寻回一个个失学的孩子,减去部分的学费,他希望所有的孩子都有机会去阅读这个世界。

“5个角头,去往总校的山路都太远、太难走,许多孩子要走一个多小时才能到校,失学的人越发地多了。”胡云豹回忆,双格的冬天下雪后,山路更险了,孩子们天亮就要出发,背着小锅带上米,一路捡柴火到学校来,中午,孩子们一个个找墙角,用碎石搭起小灶台,用拾来的柴生火,煮碗稀饭,就着兜里的咸菜。

“能上学的孩子,以男生居多,因为贫穷,许多适龄的女孩,白天要帮家里种田、割山草,没法读书。”胡云豹说,为了让女孩也能有识字的机会,他和同事办起了夜校,“多么渴望,有人能来帮帮她们”。

也曾被误解 愿做寒门学子的桥梁

1991年退休的胡云豹,到了安溪县关工委任副秘书长。1995年,泉州市关工委牵头,开展贫困助学,安溪有几个贫困生名额,可以获得资助。

胡云豹保留着帮助过的学子资料

胡云豹保留着帮助过的学子资料

他马上接手这项工作。为了将每一份助学金,送到需要的孩子手上,胡云豹踩着自行车,一个村一个村地去核实。

这次助学活动,为胡云豹打开了一扇门。“有人热心资助,只缺一座桥梁,让爱心抵达孩子身边。”他愿意当这座桥梁。

之后,胡云豹开始了忙碌的助学路,带着走遍十里八乡收罗而来的贫困学子的资料和照片,找能给予帮扶的企业、社会能人。他也受过冷眼和质疑。有人以为,他是“做传销的”;有人揣度,“这么老还这么拼,他是不是在从中赚钱?”

对所有的嘲弄和不理解,他报以了温厚。他乐意烛照人性,聚集每一丝善的灯火。到了1999年,242位寒门学子在他的帮助下得到了资助。孩子们的求学路,得以走得更远。

20多年来,为了助学,他骑坏了4辆自行车,但为6190位学子带去了1798万元助学款。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爱心企业主动联系他,加入助学行列。他记得,有一年年关,泉州的一位企业家辗转联系上他,要资助30名学生,每人每年都会收到3000元资助金。为了能赶在年关前找到这些贫困的孩子,三天里,他走了足抵平时半个月的路。

泉州市政府授予胡云豹家族“教育世家”的荣誉

泉州市政府授予胡云豹家族“教育世家”的荣誉

胡云豹成了泉州贫困助学的代名词,谁家有贫困生,人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许多人被他的善念感染,安溪身患小儿麻痹症的李双连,从2000年开始资助贫困生,至今资助金额已上百万元,“李双连,曾因为家庭贫困无法入学,一度做过乞讨的人。”

这两年,他学会了微信,建起了十几个微信群,群员是诸多资助者和受资助者,最多的一个群有300多人,帮扶的双方有了更多的沟通,爱心在这里凝聚。

“还会有更多的人加入进来的,爱心的接力棒要传下去。”83岁的他,华发已生,像是时间的勋章。

责任编辑:庄婷婷

最新福建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特朗普称将推翻拜登的海上钻井禁令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