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福建新闻
分享

18日,第二十届粮食产销协作福建洽谈会(下称“粮洽会”)在福州市开幕。作为全国第三大粮食主销区,福建始终高度重视、巩固发展与产粮省的友好协作。2005年起至今,二十载辛勤耕耘,福建粮洽会“朋友圈”不断扩大,“引粮入闽”渠道更加畅通,不仅有效保障全省粮食供给充足、市场稳定,更发展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粮食产销协作品牌。

携手共赢广结“粮”缘

“聚优势、开新局、促发展、保安全”“落实党政同责 深化产销协作 保障粮食安全”“扛稳粮食安全重任 促进产销协作共赢”……粮洽会20周年回顾展上,一届届活动的不同主题,折射着粮洽会不断与时俱进、服务粮食安全的成长历程,也讲述着福建与伙伴携手合作、互利共行的精彩故事。

巍巍六盘山脚下,常年干旱少雨,却具备亚麻籽生长的得天独厚条件。远离主要消费市场,产业如何立足?来自宁夏六盘珍坊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的马琴分享了她与粮洽会的故事。

“在福建援宁群体的接力下,我们相继克服资金和技术缺口。但亚麻籽产品在国内知名度不足,销售渠道又成了‘老大难’的问题。”马琴告诉记者,2021年起,宁夏成为粮洽会协作省份,公司产品因独具特色成为推介会上的常客,逐步“破圈”。

如今,六盘珍坊借由粮洽会平台登陆各大线上商城,打通了面向全国的批发零售渠道。“不久前,我们刚收到福建一家公司3000份礼盒的订单。随着公司产能和销量的提高,宁夏的亚麻籽产量已经供不应求,援宁干部已经在着手从外地采购原料了。”马琴笑着说。

在吉林大米、鲜食玉米展区中,52家企业的300余款产品,吸引了众多与会客商对接洽谈。

“吉林与福建已建立了长期稳定的粮食产销合作关系,并连续20年组织企业参展参会。”吉林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副局长孙浩明介绍,近5年,每年进入福建的吉林粮食都在150万吨以上,最高达到270万吨。

这只是福建粮油产销“朋友圈”的缩影。

20年来,福建先后与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中的10个建立政府间产销协作关系,从协作省份调入的粮食超过1亿吨,协作伙伴也从7个增加至12个。与此同时,粮洽会参会人数从最初的900多人发展到超过500家粮油企业、5000多名专业观众,也从单一的粮食贸易洽谈活动发展为集粮油展销、前沿科技对接、品牌推介于一体的综合性展会。

前沿科技点亮未来

利用原粮加工产生的米糠、麸质等,生产米珍、胚芽油等精深加工产品,可用于营养品、休闲零食生产和烘焙增香;此类副产品产生的利润,则用于反哺精白米产品线,使消费者能以更低的价格购买到优质精白米——在湖南展区,参展商湖南助农米业有限公司带来的核心技术吸引众多客商参观了解。

“福建是今年公司重点突破的销区,我们在展会前就定向邀约了20余名福建经销商,是湖南参展人数最多的公司。”公司代表廖娟介绍,分门别类地加工,不仅能将粮食资源“吃干榨尽”,也为美味和营养兼具提供了可能。“精米作主食,粗粮当零食”将成为消费者的新选择。

本届粮洽会上,参展的各省市纷纷亮出“绝活”,不仅有功能性油脂、低GI食品、减盐面食等契合消费新趋势的农产品,还有40多家粮机设备和粮油科技单位带来的新技术。

智能风筛一体旋振筛、移动式液压后卸平台、深度学习玉米毒素专用分选机、稻谷新鲜度测定仪、机器人装箱机……本届粮洽会上,17家粮机设备企业、17家粮油科技参展企业、5家粮油科研院校、68项粮食行业科技成果项目齐齐亮相,从粮食生产、收购到加工、储存、销售等多个关键环节都可以看到前沿科技的身影。

来自湖北天和机械有限公司的张鹏介绍,公司带来的“粮食应急加工方舱”,为粮食保供提供了新解法,吸引了许多储粮需求方。“展会第一天,已有两台设备被福建企业订购。”

由于成品粮更为“娇贵”,其储备成本远高于原粮,但为了应对突发情况,各地仍需保持一定的成品粮储备规模。约40尺集装箱大小的粮食应急加工方舱,集约容纳了粮食脱粒、烘干、分选等模块,可通过卡车实现快速远距离机动;可扩展的模块单元(如发电机组)和远程控制程序,也确保了其在不同环境下的适用性。“该设备化粮食储备为加工产能储备,推广开来后,有望降低成品粮的收储占比。”张鹏说。

多元构筑八闽粮仓

福建展区中,一个玻璃养殖箱被观众层层围住。箱里翠绿的水稻间,大小田螺缓缓爬动,泥鳅、鳝鱼欢快穿行,一个微缩的稻渔种养空间跃然眼前。

“这是我们建瓯稻渔科技小院项目的缩影。”建瓯市农业农村局干部练进旺告诉记者,为破解山区田地分散、生产成本高、种粮比较效益差的难题,建瓯与科研院校合作,接连开展“稻蛙共生”“稻螺共生”“稻鱼共生”等研究,积极打造“迪鲍”品牌精品田螺、高端优质大米、稻田蛙、中华青鳅等农产品。

“目前,项目试点已超过800亩,每亩地综合产值达4000元,荒地复耕了,稻田丰产了,蛙螺销售了,农民增收了,产业壮大了。”他自豪地说。

土豆冰淇淋、土豆蛋糕、土豆香肠、土豆面……来自全省海拔最高县份——周宁的优质马铃薯,被玩出了上百种花样,吸引了客商现场试吃、订购;黄鱼酥、烤带鱼、巴浪鱼、裙带菜……来自晋江的各式海产品“一早上就吸引了20多家商户下单”。

琳琅满目的农特产品汇聚福建展区,展示着福建立足山海资源,努力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生动实践。

吸睛的还有今年首创的“品牌集市展区”,来自我省45家企业获评“中国好粮油”“福建好粮油”以及“福农优品”的60多类绿色优质粮油产品、农特产品集中亮相,吸引各省客商赏福山福水、品福茶福菜。

“这是近年来福建大力打造农业产业和粮油公共区域品牌的集中展示。”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副局长廖志松说。

在省内生产、“引粮入闽”双管齐下,端牢福建饭碗的同时,我省正不断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构建优质农产品供给保障体系。2020年开始,我省就大米、小麦粉、挂面、植物油四大类开展“福建好粮油”产品遴选,打造省域公共品牌,目前共遴选出91个产品,其中3个产品被评选为“中国好粮油”;全方位打造“福农优品”,正山小种、福鼎白茶、平和琯溪蜜柚等9个品牌入选农业农村部精品培育名单。(本报记者 陈旻 赖昊拓)

责任编辑:赵睿

最新福建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绿媒宣称岛内电视台与大陆官媒合制节目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