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福建新闻
分享

福建:科技助残 共享美好生活

福建省“数智辅具”云展厅展示各式各样的电动轮椅。

福建:科技助残 共享美好生活

无障碍升降智能灶台。

福建:科技助残 共享美好生活

佩戴智能仿生手的吴华锋在择空心菜。

福建:科技助残 共享美好生活

肘关节胳膊康复屈伸训练器。

福建:科技助残 共享美好生活

省残疾人辅助器具资源中心工作人员展示智能仿生手。

核心提示

福建省有残疾人221万,占全省总人口的6.25%,涉及近800万家庭。他们的生活、康复、教育、就业等情况,与其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息息相关。在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如何让残疾人共享科技红利、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近年来,全省各地不断优化扶残助残举措,研发出了一系列更科学、更智能化的残疾人辅具。近日,福建省“数智辅具”云展厅正式上线,其中展出的柔性康复手套、仿生灵巧手、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康复应用辅具、智能助听器、多功能移位机、步态训练评估系统等备受瞩目。这一项项硬核科技的应用,不仅“智能感”满满,而且“人情味”十足,让越来越多残疾人享受到科技发展的红利。

近日,记者走访科技助残企业、高校、社区,以及公益机构、受助者,感受人工智能与公益事业深度融合的成就与潜力,感受科技助残的福建力量。

重建生命 点燃希望

没有电线的连接,也不用头戴设备,仅凭大脑就能实现仿生手5根手指的独立运动和手指间的协同操作控制……智能仿生手给厦门人吴华锋带来了这辈子从未想过的惊喜和温暖。

2021年8月,吴华锋获得了“爱心厦门”专项基金资助,作为首批受助者参与厦门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承办的厦门市“手望相助·爱满厦门”智能仿生手适配资助项目,安装了智能仿生手。

吴华锋9岁时因意外失去了左手。多年来,他和家人一直关注着假肢安装方面的信息,但市面上的假肢要么只以装饰为主,实际功能有限;要么价格高昂,他们无力承受。“我的孩子很羡慕他人能被爸爸抱起,但是他知道自己的爸爸做不到……”谈到之前的生活,吴华锋感慨地说。这些年来,他的生活充满了无力感,孩子的委屈和妻子的包容让他更期盼能重新拥有一只灵活的手,让他们一家人拥有最平凡却最珍贵的幸福。

得知政府能免费安装智能仿生手的消息后,吴华锋难掩激动,当即答应了下来,成为“爱满厦门”助残智能仿生手项目的第一批仿生手用户之一。在强脑科技安装人员细心的指导下,吴华锋逐渐掌握了控制每根手指的技巧。经过两个多月的训练后,他已经能够完成剥香蕉、削苹果这些“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

“没想到一次就成功了!我太开心了!孩子出生以来,我都没能亲手给他们削过水果,这下终于圆梦了。”吴华锋回忆起第一次为孩子剥香蕉的过程,仍难掩激动之情。

如今,佩戴着智能仿生手生活了近三年的他,不仅可以用双手把孩子抱起、举高,陪孩子玩耍,还可以帮妻子切菜、做家务,生活越来越有幸福感。

吴华锋这只仿生手,拥有10个活动关节,5根手指都可独立运动。它最大的神奇之处在于,通过脑机接口技术与人工智能算法融合,提取佩戴者手臂神经肌肉信号,识别佩戴者的运动意图,并将运动意图转化成智能仿生手的动作,因此只凭借意识就可以指挥它的运作。

厦门市智能仿生手适配资助项目开展以来,共有17名前臂肢残人士接受了智能仿生手的适配。目前,项目效果良好,部分残疾人经过半年多的训练,已经能完成晒衣服、剥香蕉、泡茶、写毛笔字等复杂的动作。

辅具改变人生,也逐步排除横亘。残障人士得以重新出发,逐梦前行。

出生于1981年的池春梅,3岁时因外伤导致胫腓骨上1/3处粉碎性骨折,落下残疾。

2005年,三明市残疾人辅助器具服务中心技术人员对池春梅进行专业肢体检查评估,不仅为她选配左补高假肢,还针对其右下肢肌肉萎缩及髋关节倾斜的症状,安排她进行专业康复训练。

适配假肢后,池春梅脊柱与盆骨的对线逐步恢复至功能位,走得更稳、更快了。她先后到漳州卫生职业学院及福建医科大学进修学习,取得了本科文凭,考取了执业医师证、全科医师证。随后又应聘到建设镇中心卫生院,成为一名正式的乡村医生。

为了帮助更多的残疾人,池春梅主动应聘成为残疾人联络员,成为镇上675户残疾人家庭的“知心人”。如今,崎岖狭窄的小道上,偏远深山的人家里,时常出现池春梅为残疾人服务的身影。“我现在可以一口气走5公里,无论上山还是下台阶,都能轻松自如。”池春梅说,“用学识为那些有需求的人服务,自己感到特别开心。”

康复是生命的重建,是残疾人最迫切的需求。近年来,福建持续开展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行动,2021年至2024年5月底,全省共有120.6万人次残疾人得到基本康复服务,14.8万人次残疾人得到辅具适配服务,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覆盖率稳定在95%以上。其中,6.5万人次残疾儿童得到康复救助,基本实现残疾儿童“应救尽救”目标。

解决“有没有” 追求“好不好”

“小爱同学,打开窗帘”,随着窗帘缓缓自动打开,王薇薇(化名)同学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小王下肢残疾,生活离不开轮椅。上下楼、开关灯、拉窗帘……这些对健全人来说极为普通简单的事情,对她而言,却困难重重。晋江市残联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项目根据她的个性化需求“量体裁衣”,为其安装了智能灯控设备、智能电动窗帘、升降淋浴器、智能插座、智能升降晾衣架。小女孩开心地说:“每天早上醒来,想看看太阳,就不用麻烦爸爸妈妈来开窗帘了。”

小王的喜悦,是晋江市开展的残疾人个性化、智能化无障碍改造带来的。

2022年,晋江市残联以“整镇推进”的模式,高标准推进全市661户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任务,为全省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提供了示范。

2012年以来,福建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工作启动,从解决“有没有”的问题开始,迈向追求“好不好”的体验。近几年,福建聚焦残疾人日常生活的痛点和难点,通过信息化手段不断将各类服务送到残疾人家庭,提供远程探视、信息推送、精准个性服务,帮助残疾人居家康复、实施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参与技能培训、享受就业服务等,为打通为残疾人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提供科技支撑。

无人看管、无力照护,是多数重度特殊困难残疾人家庭的真实写照,如何破解残疾人托养照护之困?近年来,三明市残联探索“智能设备+互联网+线下服务”相结合的多元托养模式,缓解重度残疾人及其亲属的照护难题,逐步实现从“照看一个人,拖累一家人”到“托养一个人,幸福一家人”的转变。

因小儿麻痹症导致肢体残疾的秦梅丽(化名)是三明市三元区残联2023年度居家托养服务对象之一,由于儿女常年在外地工作,且身边相伴的丈夫同为肢体残障人士,夫妻二人的生活面临诸多不便。智慧托养服务的入驻,让这个家庭倍感温暖。

高质量助残服务惠及越来越多家庭的背后,是三明市残联用心用情托起残疾人幸福生活的不懈努力。自引进第三方服务机构福建居敬泽惠养老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开展专业化助残扶残运营以来,三明市以村(居)为网格,建立了残疾人服务大数据库,横向与民政、卫健、公安等部门进行数据共享,纵向实时掌握残疾人家庭情况,打造集服务、监管、供需对接于一体的助残服务指挥平台,并开通24小时服务热线。在此基础上,助残员可通过手机APP、SOS语音呼叫系统等管理软件及时响应服务,做到“1分钟派单、15分钟响应、30分钟上门服务”,提升残疾人居家托养服务的水平和覆盖面。

“电脑就是我的眼。”张美艳坐在福乐盲人按摩店电脑前,轻松下着预约单、排班、结账。张美艳和丈夫刘宜令自幼因眼球发育异常而致盲,由于志趣相投二人结为夫妇,同心经营“夫妻店”。

乍一看,张美艳使用的盲人电脑和一般电脑没什么两样,只见她双手飞速地敲击键盘,音箱里传出“嘀嘀嘟嘟”的声音。张美艳告诉记者,这是电脑读屏软件发出的声音,只是语速比正常调快了3倍,一般人完全听不清,但她听得一清二楚。通过语音提示,还可以上网浏览、收发邮件、上网聊天等。

张美艳告诉记者,为了把店做大做强,2000年她参加了福建省首批盲用电脑培训,之后与刘宜令一起摸索了一套独特的半自动管理模式。“这些年,小店也从原来4张床位,一天十来个顾客,扩大到现在16张床位,每天六七十个客人。”

一件值得永远努力的事

“E-Chat听障人士智能社交手套”“E-Walk智能导盲杖”“自动绑带鞋”“渐冻人情感表达器”“无线飞鼠”……这些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如今成为现实。而这些“奇迹”的背后,都少不了陈俊及其团队的努力与付出。

陈俊是福州大学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也是福州大学公益助残创业实践中心负责人。

陈俊从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20余年,2014年国家提出“双创”行动后,他便带领团队积极参与“双创”的实践。一次观看学校晚会的手语表演时,他产生了一个新想法。“既然多数观众都看不懂手语,那么我们可以研发一款‘翻译器’,把听障人士要表达的内容传递出来。”陈俊介绍说,不久后团队确定了“社交手套”这个研发方向。“听障人士只要戴上一副手套,就能开口‘说话’,与普通人进行正常交流。”

经过团队的努力,“E-Chat听障人士智能社交手套”半年后问世。听障人士通过手语表达后,手套结合手语识别技术,将手势动作转换成语音输出;非听障人士的语音通过配套的App软件利用语音识别技术转换成手语图和文字信息,方便听障人士理解。凭借着“应用科技解决社会问题,服务社会,贡献社会”的设计理念,该项目一举拿下第二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

首次试水就获得了广泛认同,这让陈俊认准了科技助残的研发方向。“能够为残障人士解决实际困难,为他们的工作生活提供便利,我们的努力就没有白费。”陈俊表示。

“这之后,学校支持我们成立公益助残创业实践中心,让我们沿着‘公益助残’这条路走下去,让创新创业变得更有意义。”陈俊介绍说,福州大学公益助残创业实践中心是全国高校唯一一个公益助残创业实践中心。

不久后,一款“会说话”的导盲杖在福州大学师生的努力下诞生了。经过与视障人士交流与反复试验,他们设计了一个智能手柄加装在传统盲杖上,以解决视障人士空间障碍物的识别问题。经过团队的共同努力,一年时间里导盲杖从一代升级到四代,不断攻克自动定位、语音导航、盲道地图等关键技术问题。

“第四代导盲杖很轻巧,重量不到1公斤,可收缩,全部智能机关都在把手上。有别于传统导盲杖,这款智能导盲杖能识别上下前后2米空间范围内的障碍物,并发出语音提示。”陈俊介绍说。

为了让导盲杖更实用,陈俊和他的团队又从硬件研究转向软件研究,自创物联网定位系统,让导盲杖和安装在盲道上的物联网节点一一对应,形成安全的导航地图。“这项发明现在比较成熟了,我们不设技术壁垒,希望企业参与进来,让创新落地,为视障人士安上‘眼睛’。”陈俊表示。

残障人士的困难,就是陈俊团队研发的灵感来源。

2016年,陈俊在观看里约残奥会比赛转播时,发现无手臂的残疾人穿鞋子很费劲,基本不穿有鞋带的鞋子。于是,他就想着发明一款帮忙残障人士穿鞋的装备。装备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将按钮全部去除,通过用户的语音即可实现自如控制。值得欣喜的是,一家鞋企买断该项目研发专利,利用该技术生产的产品深受残障人士喜爱。

陈俊和团队还研发了一款“渐冻人情感表达器”,主要通过摄像头采集渐冻人的眼睛数据,采用眼珠的左右移动作为判断手段,实现对英文字母的辨识与选择,通过选择字母组合,在屏幕上表达出自己的意思。

摄像头的深度视觉识别和渐冻人的模糊语义识别是这款表达器要攻克的最大技术难题。要准确地进行语义识别,才能表达出想表达的意思。陈俊表示,接下来需要继续做的事情是提高对渐冻人语义的判断,并能转化成声音表达出来。

虽然在科技助残领域取得了不少成果,但陈俊认为还需努力,并觉得这种努力很值。“也许是上帝不小心关上了窗,让一些人并不是如此完美,但也总有一些人,努力为这一扇紧闭的窗投进光亮。”陈俊说,自己和团队会坚守科技助残这一研发方向,帮助更多残障人士享受生活。(记者 何祖谋 文/图)

责任编辑:赵睿

最新福建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大陆依法惩“独”绿营鼓吹有“反制作为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