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福建新闻
分享

情感树洞、叫醒哄睡、连麦唱歌……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和生活压力的增大,情绪消费逐渐成为年轻群体的新宠,然而它的背后可能存在消费陷阱。近日,省消委会提醒,情绪消费藏玄机,新兴业态有待规范。

省消委会调查发现,网络平台上,情绪消费服务项目琳琅满目,包括倾诉、叫醒、陪聊、哄睡、安慰等类型,价格从一元至上百元不等。部分网店销量极高,如“失眠XXX梦”网店粉丝2000多,但10元商品的销量超30万单;“晚安XXX你”网店粉丝8000多,但5元单品的销量达20万单;网店“浪漫XX”粉丝1900,但6.7元单品的销量超10万单……

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状况年度报告(2023)》指出,情绪消费已成为影响年轻一代消费决策的新热点。新京报贝壳财经发布的《2024中国青年消费趋势报告》也显示,近三成的受访年轻人愿意为情绪价值买单。

当情绪消费逐渐成为一门生意,信息不透明、相关资质堪忧、价格不菲、服务不明确、标注不清、个人隐私信息无法保障、商家利用“零星小额交易”的法律漏洞逃避市场监管等问题也随之而来。部分虚拟情感类商品还有打法律和道德“擦边球”的嫌疑,有网友在商品评论区提到存在低俗不良服务行为。

如何让情绪消费这一新兴消费业态健康有序发展?如何引导消费者理性参与?如何更好地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省消委会建议,相关网络平台要进一步压实主体责任,加强对经销者主体资格、服务内容、服务信息真实性等方面的审核监督;充分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对发布者的内容进行审核管理,对导向不良内容采取一键举报机制,及时屏蔽、下架相关内容,并视情上报监管部门处理。

相关部门在继续强化对传统电商监管的同时,要积极探索情绪消费新业态的监管方式和措施,建立有效的投诉和预警机制。

消费者要提升对情绪消费的认知,不要为了满足情感上的需求而忘却背后的价值,在享受情绪消费带来的便利和慰藉时,也应提高警惕,审慎选择服务,避免权益受损,更要理性消费。

亟待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厘清情绪消费品的合法边界,切实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让情绪消费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记者 沐方婷)

新榕语丝:莫让情绪消费扰乱消费情绪

在现在这个物质丰富、选择多样的消费时代,情绪消费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它如同一股暗流,悄然影响着我们的购物决策,甚至在不经意间扰乱我们的消费情绪。

情绪消费往往源于内心的冲动与需求。当我们在生活中遭遇挫折、感到压力时,购物便成为一种寻求慰藉的方式。然而,这种基于情绪的消费行为,往往缺乏理性与规划,容易导致过度消费和浪费。当我们沉浸在购物的快感中时,很容易忽视商品的实际价值,甚至为了短暂的满足而付出沉重的代价。

更为严重的是,情绪消费还可能引发一系列负面效应。它可能让我们陷入经济困境,增加心理负担,甚至影响家庭和谐。当我们在情绪驱使下盲目消费时,往往会忽视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导致财务状况恶化。同时,过度的物质追求也会让我们忽视生活中的其他美好,如亲情、友情和爱情,从而失去生活的平衡。

因此,我们应该学会理性对待情绪消费,莫让它扰乱我们的消费情绪。购物前,我们要明确自己的需求与预算,避免冲动消费。同时,我们要培养健康的消费观念,注重商品的实际价值,而非仅仅追求短暂的快乐与满足。毕竟,能提供情绪价值的商品或服务的调节功能是暂时的,想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是要靠脚踏实地的付出和努力。(达达)

责任编辑:赵睿

相关阅读
关键词: 情绪消费
最新福建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年终盘点:过去这一年中国为全球经济增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