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福州新闻
分享

南靖和贵楼“楼长” 一个人的申遗路

简良发的身后是他最爱的和贵楼  

海峡网1月18日讯(海都记者 夏雨晴/文 黄启鹏/图)“碧水青山楼外楼,海峡西岸看土楼,土楼故里何处有,福建南靖把你留……”在漳州市南靖县梅林镇璞山村,花白的发须、大红的唐装,简良发从48岁唱到了65岁,把和贵楼唱到了全世界。

16年前,客家土楼开始申遗,他辞职跑回家乡,当起了义务讲解员。申遗初期,和贵楼貌不惊人,但他凭着一股“疯劲”,说服专家相信,这是一座“奇楼”——建在沼泽地上却百年不倒,最终和贵楼成功纳入土楼申遗行列。

如今,随着旅游业的升温,乡亲们的日子渐渐富裕,但“大功臣”简良发依旧清贫。从普通农民到“民间土楼专家”,他说,他这辈子守护的是最宝贵的财富。

外国专家的称赞 他骄傲了一辈子

1月初,南靖土楼的旅游淡季,可游客仍是一拨接着一拨,其中,不乏外国友人。65岁的简良发站在和贵楼门前,微笑地看着年轻导游讲解土楼的特点和历史,“申遗成功了,旅游业发展了,终于,不再只有我一个讲解员了”。

乡亲说,简良发是当地最了解土楼的人。不过,也有一些人认为,自打土楼开始申遗后,他就有些“疯”,而且还“疯”了好多年。

简良发告诉海都记者,璞山村的周围错落着大大小小15座土楼,而他就出生在和贵楼三层的一间小屋内,按照客家习俗,出生那天,他的胞衣(胎盘)便被埋在了土楼下,“这里是我的根”。

从16岁开始,简良发便在村委帮忙做事,后来,还当过村支书,“老祖宗留下的土楼,有很深的智慧,很美!”

上世纪80年代后,越来越多陌生的面孔出现在村里,甚至还有外国人。1986年4月3日,日本学者茂木计一郎带着学生前来考察土楼建筑,由于找不到专人解说,简良发临时充当了一回“导游”。

临走前,茂木计一郎对简良发再三感慨,“土楼了不起,将来一定会扬名世界。”

这句话让简良发很骄傲。2000年,福建土楼申报世遗工作正式启动,48岁的简良发正在厦门打工。听到消息,他不顾家人的反对,立即回到家乡,当起了义务讲解员,“我在做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一个人的调查 发现和贵楼的“四奇”

“裕昌楼塔下村云水谣,奇楼异景让你醉,田螺坑和贵楼怀远楼,世遗景观心中留……”和贵楼前,简良发一开嗓,很快吸引了游客的注意。简良发介绍,和贵楼有“四奇”:它以松木打桩建造在沼泽地上,却历经百年不倒;楼高五层共21.5米,为最高方形土楼;楼内有一清一浊两口阴阳井;建筑布局独特,厝包楼、楼包厝……

申遗初期,作为方形楼代表的和贵楼,不仅没有雕梁画栋,而且还有两道明显的墙体裂缝,一开始,专家和当地政府部门不同意和贵楼申报世遗。

“我生在这里,我长在这里,我要证明和贵楼的美。”简良发下定决心后,开始自己考证、走访老人、调查和翻查史料等,甚至自己测量、实验。每当有专家组来到和贵楼时,他便拿出一根铁杆,插入楼下地面的石缝中,一口气插入三四米深,拔出时还带着泥浆,“这强有力地证明了和贵楼是建在沼泽地上的这一事实”。

凭着一股“疯劲”和不断的努力,简良发从农民变成了“民间土楼专家”。

而一次次专家考察、一个个问题,简良发通过实地调研后给出的答案,彻底说服了专家。最终,和贵楼成为当年申遗的单体土楼中唯一的方形楼,并有了“陆地上的诺亚方舟”的美誉。

乡亲们富了 可他依旧清贫

他自封为和贵楼“楼长”。在守护土楼的理念上,简良发说,自己很“犟”,因此“得罪”了不少人。

见到村民在土楼边上设猪圈、建厕所,他便挨家挨户劝,直到说服村民拆除;他不让楼民在土楼内搭棚开窗。土楼周边沿溪的古道,最早种了一整片毛竹,他自掏腰包补贴村民,并自己动手,修整了近2000米的古道。

然而,有些举动还是引起了村民的抱怨,家人也不支持他的行为,“不好好工作,跑回来做义工,没赚钱还要挨人骂”。

如今,土楼申遗成功,旅游业大发展,村民的生活也红火起来了。他又开始四处巡查,制止土楼内外的乱搭建、乱摆摊。他坚持不动土楼的一砖一瓦,还坚持土楼的居民不应外迁,有时候,甚至还因为理念不同,和领导拍起桌子争执。

这些年,简良发的坚持让他成为“土楼明星”。国内外政要名人来到南靖土楼,几乎都是由他介绍讲解。多年来,他为中外游客提供义务讲解数万场,还多次走进央视,宣传土楼的魅力。

但是,由于这些事大多是自发的,并没有收入上的回报,比起那些迅速致富的乡亲,许多人觉得简良发这个“大功臣”吃亏了。他说,他这辈子守护的是最宝贵的财富。

现在,简良发最大的心愿,是建一座民间的土楼文化馆,免费开放,“要让子子孙孙都能看到土楼的魅力”。

 

责任编辑:林航

最新福州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奋进在教育强省的大道上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