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福州新闻
分享

探访地铁1号线三站点 白湖亭有非遗 三叉街名流多

大门上写着“珍寿”二字的珍寿堂遗址

今天的地铁游到了葫芦阵、白湖亭和三叉街,这里不仅有许多著名的文化遗址,还有一处特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请大家继续跟着晚报君在福州地铁这条文脉上走一走,逛一逛,下一期,我们就要离开南台岛,过闽江,来到榕城的文化心脏。准备好和我们卡溜(福州话)了吗?

●葫芦阵则徐大道和林则徐铜像

从地铁黄山站来到葫芦阵站,从福峡路进入则徐大道。则徐大道是福州南大门的进出通道。老福州都有印象,在则徐大道与连江南路的交叉路口,曾有一尊高大威武的铜像伫立在福州的南大门上。这就是民族英雄林则徐的铜像,只见他身披长褂,手捻胡须,肃然远眺南天,目光如炬,威风凛凛。

这座铜像于1995年正式揭幕,正值虎门销烟156周年,由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倡导铸立。在揭幕仪式上,习近平曾致词:“福州是林则徐的故乡,林则徐是福州人民的光荣和自豪。今天,故乡的人民树立起林则徐铜像,就是为了激励自己,教育后人,让在林则徐身上体现出来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永远发扬光大。”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州工作期间,曾要求“继承、发扬林则徐坚贞不渝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气贯长虹的民族正气,学习他清廉刚正的高尚风范,学习他‘睁眼看世界’的开拓精神”。

几年前,林则徐铜像为了让路地铁建设被移到附近,地铁建成以后,相信铜像很快又可以重回则徐广场和市民相见。

探访地铁1号线三站点 白湖亭有非遗 三叉街名流多

现在后坂村这条窄窄的小道,曾经是南面方向进城的唯一通道

●白湖亭非遗壶山林氏中医内科

古代福州湖泊众多,水网密布,相传在今天仓山白湖亭一带古代曾有一大片湖泊,名为白湖,湖上有个亭子,后来湖泊郾塞了,湖上的亭子就成为了来往许多村民歇脚喝茶的地方,久而久之,白湖亭的地名就这么得来了。

在今天,白湖亭是重要的城南交通枢纽站,一般被认为这里是城区和郊区的分界线。许多长途大巴到达白湖亭之后,市民们在此乘坐线路发达的公交车回到城市的各个角落。而今天,地铁1号线的贯通又大幅提升了白湖亭的立体交通作用。

距离地铁站白湖亭不远的后坂村内有条后坂街,街口有幢木制楼房,大门上写着“珍寿”二字,这里便是著名的珍寿中医药堂,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壶山林氏中医内科的所在地。

说起这个中医世家,就不能不提到它的第六代传人林葆瑄(1897—1980),他的祖上五代皆为我省中医名医,在《福建中医药》《闽台医林人物志》《福州世家》《福州名人》等多本著作中均有介绍。

1917年,林葆瑄传承延续祖传壶山普寿堂,在后坂街口又创建了壶山珍寿中医药堂。从史料看,晚清到民国初期,后坂街是福州南郊和长乐等地往返福州城内的主干道。大家无论是乘车骑马坐轿还是徒步,都要经过后坂街。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这个药堂从一开始就凸显了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

壶山珍寿中医药堂百年来迎来送走各方病属,为了让更多贫困的人也能得到医治,还经常举办义诊活动,免费用、赊欠药款并救济贫困。据该地闽中游击队、福州城工部联系人黄如俤、林坤官忆述,解放前不少地下党工作人员常得益于珍寿中医药堂的医药。

291年来,壶山林氏后人不仅将祖国传统医学理论通过言传身教一代一代地传承了下来,也将壶山“尽杺”、“精芜”的祖训家风继承并发扬光大。如今壶山林氏在第八代传人林越汉及第九代传人林润立的努力下不断提升品牌价值,叔侄二人不遗余力地将传统中医药文化受惠于大众,不仅将许多壶山家传秘方秘药投入科研,更致力于传统中医药文化的普及与传播,努力地为我省特色闽医闽药的文化复兴建设添砖加瓦。

探访地铁1号线三站点 白湖亭有非遗 三叉街名流多

●三叉街

三叉街位于福州老城区的最南端,地铁三叉街站位于六一南路、则徐大道与三高路路口,附近的高湖村拥有众多的人文历史景观,今天就让晚报君带您逛一逛。

三高路原名张经石板路

据高湖村老居民郑勉介绍,三高路其实以前叫做“张经石板路”,地名的由来还和一个感人的敬孝故事有关。

张经,明朝抗倭名将,原是福建侯官县(今福建福州)洪塘乡人,八岁丧母,自小生活在高湖乡的舅舅家,其舅见张经资质聪颖,器宇不凡,施以教育。

明朝时从高湖乡到三叉街全是田埂土路,乡人只有循着一条迂回曲折的田间小径到达三叉街,到了三叉街才有车通往福州其他地方。为了方便外婆舅舅一家外出,已成为兵部尚书的张经用横56厘米,长2米,厚30厘米的大石板,从下渡浦尾直铺到高湖乡口,工程虽浩大,却极大地改善了高湖通往城里的交通。

乡民为感谢张经感激舅家恩德,铺路报答的事迹变唤此路为“张经石板路”,解放后才逐渐演变成了今天的三高路。

探访地铁1号线三站点 白湖亭有非遗 三叉街名流多

重新开放的郑氏祠堂内景

五百年郑氏祠堂换新颜

走到三高路的尽头,跨过六一南路,高湖村就到了。高湖村里可谓遍地文化遗址,而其中最惊艳的莫过于拥有五百年历史的郑氏祠堂。

郑氏是高湖的最大姓氏,这里从古至今走出了不少风流人物,明代著名儒学家少谷子郑善夫,明朝抗倭名将张经,林则徐的妻子郑淑卿也来自于高湖郑氏。

郑氏祠堂由少谷子继先人遗志,倡议兴建,建于明朝正德十四年(1519年),距今已有498年。祠堂共二进,木质结构,占地一千五百平方米。进大门后,前天井搭有一个戏台,厅堂横梁上有一面金字匾额,书“祠堂”二字,原是少谷公亲笔(已毁),今为公外曾孙女婿江西巡抚总督钦差船政大臣沈葆桢之孙沈观寿所书。

值得一提的是,在祠堂的三公厅壁上,曾有林则徐亲笔撰书的郑氏祠堂祭田记的碑文,欲警示后世郑氏子孙互相团结,成为栋梁之材,今天这个碑文保存在福州于山的碑廊里。

2015年,郑氏祠堂遭台风重创,经过遍布海内外郑氏子孙的共同筹措,在前不久刚刚完成了修复,如今这座列入市文保单位的祠堂已向公众重新开放。

责任编辑:林航

最新福州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盛世莲开】习言道|澳门是伟大祖国的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