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福州新闻
分享

长乐漳港海蚌学名“西施舌”

长乐漳港海蚌学名“西施舌”

海峡网3月3日讯 (海都记者 朱丽萍 文/图福州长乐漳港海蚌学名“西施舌”,上世纪80年代初,闽菜大师强木根、强曲曲创出“鸡汤氽海蚌”特级菜肴后,“西施舌”开始名扬四海,身价暴涨的漳港海蚌成为国宴和各地上档次饭店的特供海产品。

“西施舌”因味美价高而被滥捕,曾一度濒危。昨日,记者从福州海洋与渔业局获悉,从资源遭到破坏到建立保护区、研发人工育苗技术、开展增殖放流,经过32年的保护,长乐漳港海蚌种群逐步恢复,初步具备捕捞条件,长乐市海洋渔业部门拟32年来首次试点发放30本仅限以传统人工方式作业的捕捞证。

对生存环境要求极苛刻

“‘西施舌’对生存环境要求极为苛刻,需要舒缓的沙滩、适宜的温度,以及无污染的江与海交汇处半咸半淡的海水。”长乐海洋渔业局副局长邹文钟介绍,“西施舌”以长乐漳港一带为主要产地,在海蚌品种中品质最优。

记者了解到,目前福州市场上“西施舌”一斤售价约300元,而来自江苏等地的海蚌每斤售价仅20元左右;来自越南的海蚌每斤售价30~40元。

邹文钟表示,目前市场上一些假的“西施舌”,是部分商贩用其它品种的海蚌假冒的;而真的“西施舌”,有些是渔民“讨小海”(浅海滩涂上捡捕)来的,还有些则是渔民在保护区内盗捕的。

过度捕捞曾一度濒危

曾经,由于环境污染、过度捕捞,长乐海蚌自然资源量逐年递减,从上世纪60年代最高峰的几百吨降到最低时仅10吨左右,资源日趋枯竭。1985年,省政府批准成立长乐海蚌资源增殖省级自然保护区。

长乐海蚌保护区管理处协同福州海洋渔业执法部门,通过不定期对保护区内的漳港街道、湖南镇各个澳口进行检查,集中没收销毁非法采捕器具及其违法所得等。

2014年,有关部门划定了长乐海蚌资源增殖保护区范围,在禁捕期内,禁止渔民在保护区内从事各种有碍海蚌增殖的活动。进入重点增殖保护区采捕海蚌,情节特别严重的,构成犯罪的,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福州市海洋与渔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早期,海蚌人工养殖受制于稚贝中间培育成活率低,苗种问题难以解决,海蚌产业一直难以发展。

2014年,漳港海蚌场海蚌育苗成功。自从人工育苗技术成熟起,长乐市在保护区范围内开展了海蚌人工增殖放流活动。

“如今保护区内海蚌种群逐步恢复,目前估计海蚌存量30~40吨,初步具备捕捞条件。”上述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长乐市海洋渔业局正研究32年来首次试探性发放仅限传统人工方式作业的捕捞证,首期发放的30本海蚌人工作业捕捞证,主要针对保护区内“讨小海”的村民,自愿向当地村委会报名。

□小贴士

真假“西施舌”如何辨别?

与其他产区海蚌比较,漳港海蚌个体更大,壳长一般为9cm~10cm,大的可达13cm以上;壳相对薄些,壳顶呈淡紫色,其余部分呈米黄色或灰白色。

此外,漳港海蚌肉质脆嫩,味极甘美,而其他产区的海蚌肉质松软,味道不够甘甜,略带咸腥。

 

责任编辑:杨林宇

相关阅读
关键词: 西施舌 漳港海蚌
最新福州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福州的魅力在哪里?10个发展中国家32名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