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福州新闻
分享

海峡网讯(海峡网记者 林颖颖 曾群峰)最近,福州诗词爱好者林庆辉先生所作的《三坊七巷赋》在网上热转,也引起不少对诗词歌赋感兴趣的读者和学者专家的关注,东南网、《新福建》客户端、海峡网率先报道这一文化现象后,国内众多媒体平台也跟进转载。随后,又有一些网友提出了赋文中一些可商榷之处。那么,专家学者又是怎么看待这篇赋文的呢?记者为此采访了一些名家。

宁波大学钱志富教授、山西作家徐建宏等知名学者均表示,该文写得不错,可圈可点。但也有学者表示赋这种古老的文体需要悉心打磨,反复推敲。

名家之见:可圈可点,还需打磨

自由撰稿人、作家金娅丽看到这篇《三坊七巷赋》后认为,把这篇赋当周杰伦或王菲的歌词创作者一般地看待即可。她称:“毕竟语言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代人能够写古文体、会写就已经是很好的成绩了。”

严复翰墨馆副馆长陈初越则认为“声播四海,名傲三山”这句略有不妥,三坊七巷是福州的核心街区,有何必要去“名傲三山”呢?可以再好好打磨。

曾任《山西青年》杂志副主编的山西作家徐建宏也擅长用赋写作,曾写过《太山赋》、《亲贤赋》等。对于这篇《三坊七巷赋》,他留下的大体印象是:押韵好,典故多,修辞下了很大功夫。但不足之处也有,徐建宏称,这篇赋的文言文表达方式还不够成熟,比如“原夫”、“驰芳兮福地”属于自创的表达方式;另外,部分地方为了顾全韵脚、排比,导致行文气息的流畅度受影响,需要再反复推敲沉淀。

作者回应:每个意见都是莫大鼓舞

在作者林庆辉看来,之所以选择用“赋”作文,是因为,三坊七巷从晋代开始到民国,历经九代千年,从无到有,出过名人颇多,文化繁盛,这么大题材只有用大文章形式才能够承载它,用赋来创作再适合不过,也希望通过这样一种文化态度来影响现代人对文化的敬仰。

从初稿到成文首发,再到网络热传,林庆辉收到了很多网友读者、专家学者的修改建议和评价。他说,有些意见提得很不错,比如“锐意进取兮,福州旅侨四海龙翔;禁毒销烟兮,林文忠公千古彪炳”对仗上确实还有提升空间;再比如,关于林之奇的典故网友说得也不无道理。

不过,林庆辉也表示,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同样的词句在不同的语境下、不同人的解读下也会产生不同的引申之意,他甚至收到过不同读者对于赋文同一个词句相反的修改意见。百家争鸣,莫衷一是,在遵循“以我笔写我心”的原则下,他尊重每一种声音,每一个评价。他说,对每一位认真读过赋文、提出见解的读者表示由衷的感谢,这是对自己创作莫大的鼓舞,更是对传统文化最好的致敬。

□延伸阅读

“赋”究竟华丽在哪?

说起“赋”,现代大多数人比较陌生,其实,早在三千多年前,“赋”就产生了。

“红学”研究者、国学者西岭雪称,赋这种文体最早大约从西周开始出现,距今已有三千多年,《诗经》有“风、雅、颂、赋、比、兴”六义,赋便是其中一种表现手法。福建的“闽学一号”朱熹给它的定义是:“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也就是铺陈记事,平铺直叙,铺陈、排比,相当于如今说的排比的修辞方法。

战国时期的著名诗人屈原以“楚辞”闻名,但他也善赋,用大量排比、形容,让赋显得更华丽无比。这时候,赋成为文人们有意识的创作文体,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继承者就有他的学生“美男子”宋玉。

到了汉代,赋成为官方文体,称“汉赋”,这种文体主要是用来歌功颂德,记录盛会,创作方法更加华丽,但总结起来,无非是用排比句——对仗这种创作方法,长短句对仗、大量修辞的对仗,重描写铺排、形容修饰。汉之后,这种文体就逐渐衰落了。

责任编辑:肖舒

最新福州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年终盘点:过去这一年中国为全球经济增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