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福州新闻
分享

海峡青年交流营地一期项目下月交付 远观如白鸥展翅

海峡两岸交流营地。

福州新闻网6月22日讯(福州日报记者 林洛羽/文 池远/摄 通讯员 林颖)远观端庄,如白鸥展翅;近看优雅,青瓦白墙环绕着水榭舞台伫立湖中——闽江入海口的琅岐岛上,一个半圆形排列的建筑群令人惊艳。

这个建筑群是海峡青年交流营地。去年1月23日动工,下个月一期项目交付,将以崭新的面貌,全面服务第五届海峡青年节。今后,还将作为“海峡青年节”永久性会址,成为福州市推进两岸青年交流交往、创新创业的重要平台载体。

短短一年多,在一片江口淤泥地上建成这样美轮美奂的建筑群,项目建设者——福州文化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工程管理部经理朱福清和同事们记下了这期间的各种酸甜苦辣。

对建设者们来说,海峡青年交流营地就像他们的孩子。但因为地基的“先天不足”,这个孩子要“站”起来颇费周折。

由于项目核心工程海峡青年会展中心设计了两层地下室,打桩的深度达10米,而琅岐岛上淤泥遍布,开挖土方的钩机随时面临陷进去的危险。建设者们只能用“笨办法”,将海沙和淤泥混合,经过碾压“凝固”后铺上铁板,再让钩机在铁板上施工。

为了让挖掘机更好地“立足”,他们将10多部大型机械换成上百部小型钩机。但小型钩机“手臂”短,挖出的淤泥要“盘”出去,过程容易受力不均,发生倾斜。因此,施工方为每部钩机安排专人“盯梢”,以精确判断机械的受力情况。

正是经过这样的努力,项目动工30天后,806根管桩牢牢地立在了如“稀饭”一样的淤泥里,为后期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进场施工第146天,我们实现了建筑单体封顶。”为了让海峡青年交流营地在短时间内快速“长身体”,朱福清和同事们“挠破头皮”想办法,费了不少心思。

“你看这些玻璃,只要有一块安不上,一整批都要报废。”站在海峡青年会展中心前,朱福清望着外墙的蓝色玻璃幕墙回忆道。原来,在建设过程中,为了争取时间,施工方采用交叉施工,本该在主体结构封顶、工作人员测量后,才向厂商下单生产玻璃的工序,被提前进行。“我们采用BIM设计法,就是根据真实信息制作三维仿真建筑模型,这种设计,得出来的信息较为准确。”

但设计图纸与实际建筑之间,难免会存在误差。这就需要有技术人员在现场不断测算、定位,保证精度。

“去年6月是大家最苦的时候,穿着防护服施工,作业环境温度高达五六十摄氏度,但我们坚持下来了。”最终,1000多块玻璃实现无缝贴合,为部分场地提前交付使用提供了可能。

开工后的第203天,2016年8月13日,海峡青年会展中心一层已满足交付条件,并成功举办了两岸共建海峡青年交流体验营地金点子征集活动。营地一期其他场所也将在下个月试运行。

“我们目前还在做一些边角的调整。比如,早前出于安全考虑,我们将红光湖附近的围栏高度设置得过高,影响市民赏湖景,我们已适当调低,尽量不给游人造成压抑感。同样,文化街区附近的石墙也改成了玻璃……”朱福清和同事们在每道建设工序、每样设计上都精益求精,希望将整个项目打磨成精品。

责任编辑:李牧晨

最新福州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盛世莲开】习言道|澳门是伟大祖国的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