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福州新闻
分享

福州市图书馆“乔迁记”

海峡网12月6日讯 (福州日报记者 莫思予/文 池远/摄)福州市图书馆创建于1959年,是国家兴办的社会公益性文化事业机构。市图书馆曾因故几易馆址,如今搬入台江区宁化街道望龙一路2号新馆,并于昨天正式开馆亮相。

新馆坐落于闽江北岸中央商务区,是福州市重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项目、福州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由福耀集团董事长曹德旺捐资4亿元兴建,建设面积5.8万㎡,地下一层,地上十一层,通过大型城市平台与北江滨公园连为一体,成为福州市标志性文化服务设施。

图书馆有位“京城管家”

跨进这栋崭新的福州市图书馆,大开间格局映入眼帘,现代化气息扑面而来。成为如今这般模样,新图书馆还经历了一场由“京城管家”带来的“手术”。

福州市图书馆新馆建设是“市校合作”的内容之一。2015年冬天,新馆建设进入关键期,中国人民大学为此提供了人才支持。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副馆长宋姬芳成为了福州市图书馆馆长。

不像个图书馆,是这位“京城管家”对新馆建筑的初印象。“当时并不是大开间格局。从每个楼层的中央扶梯上来后,东西两面各有一堵墙,就像是到了商场。”宋姬芳说,这与现代化图书馆的理念相悖。新图书馆只有做到“大开间”,才能实现现代化、智能化、数字化,达到“国内一流,世界领先”的建设目标。她的工作,就从完善图书馆的“大开间”格局开始。

“当时新馆主体已经成形,中途要调整建筑设计并不容易。”宋姬芳说,建筑内的开放面积得符合消防规定,而调整建筑也给建设方带来了工时压力。虽然宋姬芳的提议引起了关注,但大家对调整的内容感到不解。“从图书专业的思维来讲,我希望它是一座真正符合专业要求布局和设计的图书馆。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还是要去调整,不要留下遗憾。”在宋姬芳的建议下,市文广新局组织设计方、建设方、政府部门等相关人员“进京”,实地感受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等先进图书馆的建筑格局。

到底改还是不改?要怎么改?在北京考察完图书馆后,宋姬芳一行坐下来进行了讨论。

“那么漂亮的建筑,那么优越的位置,将来它会成为福州市的一个地标性建筑,而且是曹先生的一个慈善行为,我希望它能够流传千年。但如果是一个留有遗憾的建筑,那不就太可惜了吗?”宋姬芳的一番话让大家动容,对图书馆“大开间”的格局逐渐形成共识。

当时参与其中的消防部门相关工作人员特地给宋姬芳发来了一条短信:“您是有责任感的馆长,所以我们愿意尽最大限度来支持您的想法。”从那之后,调整建筑的工作就走上正轨。在此过程中,设计、建设、消防等多方配合,及时沟通,这才有了如今的“大开间”。

“这就是我接手工作后,最大的突破之一。”宋姬芳说,这名消防部门相关工作人员发来的短信她一直保留着。“后来碰到困难时,我也会把短信拿出来看一看,觉得对我自己也是一个鼓励。”

新馆建出一股“精气神”

现在每当大家对新馆交口称赞时,宋姬芳就特别欣慰,觉得大家的坚持和辛苦没有白费。

2015年,欣然接受任务的宋姬芳来到福州,却在看到办公环境时傻眼了。“旧馆正处于过渡期,借用的是没有中央空调的厂房。”宋姬芳回忆,当时大家还开玩笑说,担心她看到工作环境后不敢来了。考虑到即将搬迁,宋姬芳表示一切从简。往阅览室里摆一副桌椅,一台电脑,就是她的办公位了。

每个寒暑假,宋姬芳都驻扎在福州工作。开学后,她每个月至少来一次福州,新馆建设一有调整,都必须从北京“打飞的”到现场。人不在福州时,也实时在跟进,午休和晚上的时间,她都在处理新馆建设的事务。

两年来,尽管频繁地来往于北京和福州两地,宋姬芳却还没逛过福州。“一下飞机就往新馆工地跑,看完现场便回到旧馆办公室研究下一步工作,等回过神来天就已经黑了。”

宋姬芳说,这不仅是她,也是全馆人员的工作常态。加班加点对市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来说已是家常便饭。“大家搬进新图书馆的意愿很强烈,全靠一股精气神奋斗在一线。”宋姬芳说,今年8月搬进新馆办公,旧馆逐渐关闭。搬进新馆后,市图书馆工作人员要手动对近100万册的图书进行加工,并安装新磁条。8月的福州酷暑难耐,偏偏新馆空调还未制冷,每日工作下来,汗流浃背已成常态。

这期间,为了不中断服务,市图书馆还推出了“你选书我买单”活动,将图书采购权让渡给读者。市民可在指定书店选书借阅,由市图书馆购入该书。目前这项活动仍在持续。

  从“藏书楼”变为多元文化服务空间

搬迁过程中,福州市图书馆还拓展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功能从单一图书借阅向多元文化服务转变。

“现在的图书馆已经跟过去完全不一样了。”宋姬芳说,新馆不再是单纯的“藏书楼”,而是福州的信息中心、学习中心、文化中心、人文教室、市民书房和创意空间。

福州市图书馆现有馆藏100万册(件),阅览座位3000个,无线网络全面覆盖。空间布局满足多元化需求,设置了闽都名家作品、闽都非遗馆、闽都文化研究、闽都茶文化、闽茶品鉴馆、新印古籍、方志族谱、专题文献、视听体验区、多媒体鉴赏室等特色功能区域,还将为读者提供讲座、展览、文艺表演、学术论坛等多样化服务。

宋姬芳认为,作为省会城市的图书馆,一定要把地方的文化特色体现出来,新馆家具设计体现地域化特色,部分书架侧板、阅览桌面镶嵌以深蓝色为主色调的福州天然大漆工艺的装饰漆条,融入坊巷文化,展现了地方人文情怀。

此外,图书馆由企业家捐建,地处闽江北岸中央商务区,还“捆绑”了一系列优质资源。在图书馆内设置创意空间,可以为青年创客提供发展空间,让创业者“脑洞”打开。

融入现代化特色服务

在大开间格局下,图书馆实现了现代化、智能化、数字化。

“作为一个信息中心,福州市图书馆不单有纸本资源,还包括数字资源、网络资源。”据介绍,在4楼,还特别为读者准备了朗读亭、数字书法台、电子书制作、视听体验、AR、VR、3D打印等服务。

新馆全场WIFI覆盖,馆内随处可见自助借还设备,可自助办理图书证,自助借书、还书,现已与福州城区51台24小时自助图书馆实现联网,可通借通还。新馆与省图书馆的通借通还正在积极对接中,与各县市区的图书馆联网已经完成。

据介绍,新馆全面采取了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文献资源统一安装RFID芯片,可自动分拣。图书的定位可精确到楼层、书架、层架,方便读者借书,实现高效准确的典藏管理与服务。

此外,新馆还积极应用新媒体技术,发展移动阅读平台,推进手机、电子阅读器等新媒体的移动阅读服务,大大方便了读者。

责任编辑:黄仙妹

最新福州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漫画台湾:我们都是中国人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