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福州新闻
分享

【核心提示】增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平台载体十分重要。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中,福州以特色品牌塑造为突破,着力打造实体平台、文化品牌、文化服务等载体,全面增强文化软实力,进一步创新了公共文化服务形式,彰显了福州创建特色。

在马尾区马限山东南侧山麓,汇聚着一批船政历史时期不同风格的中外建筑。在这里,你能找到学习古乐器的“荷塘乐社”、举办多场海内外“文化沙龙”的郑发祥美术馆、甚至还能找到清朝时期的著名闽台小吃——满煎糕。

马尾区文体局局长黄文斐说,这里就像一个文化“小集市”,各种服务应有尽有,你可以任意选择你感兴趣的东西去尝试。近年来,我市围绕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进一步完善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市民打造了多种诸如此类的“文化集市”……

“菜单”任你点  政府来“买单”

“文化集市”里的“商品”琳琅满目,如何选择集市中所要卖的商品呢?自然是由群众需求决定的。

在闽侯县,有一个“公益点单点将台”的系统,其将全县文艺志愿团队的表演节目及各类有专业素养志愿者人才进行归总,形成数据库,各基层单位在举办文艺演出前,征求当地群众的意见后,从数据库中选出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这些节目会通过“周末农家戏台”“乡村公益讲坛”平台进行推送。此外,闽侯县将图书采购也采取“点单”形式,读者可直接在图书馆网站登记预购新书,或者到协议书店购书,费用由图书馆支付,做到“你选书,我买单”。

这是我市在闽侯县试行的新型文化供给方式,即“点单”服务,其标志着文化服务由自上而下的配送向群众自主需求转变。目前鼓楼区、晋安部分社区都已多种形式陆续展开“点单”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文化集市”里的“商品”,几乎不需要百姓来“买单”。

近年来,我市推行政府采购方式,组织低票价公益演出,如福州“相约九日台”周末音乐会,坚持政府补贴,低票价运行,每年举办各类演出上百场。

将文化产品转化为“菜单”,供市民挑选,是福州聚焦群众需求、创新文化服务的一种新模式。这也是福州“文化集市”的新载体,不仅解决公共文化产品“供不应求”的问题,也解决了文化产品“供不适求”的问题。这样的做法,一定程度上激发了文化产品内容、形式上的创新,实现了文化产品的“喜闻乐见”。

让古建筑成为文化服务的重要载体

集市需要有场所,文化活动亦然。 

在鼓楼乌山南麓的天皇岭1号,有一座始建于唐五代,重建于明嘉靖年间的高爷庙,历史上,它曾是福州五帝信仰的一个中心,如今,作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它还承担着安泰街道文化站的组织文化演出、文化培训场所的功能。

在这个被世人成为饱含“灵气”的地方,安泰街道合唱团的队员们每周都盼着来这里排练;每周五都能容纳几百名从五区七县赶来听公益评话书场的观众;传统女子及笄礼仪式等传统民俗活动在这里办的有声有色……

在仓山,“古屋新用”的形式同样被发挥得淋漓尽致。你可能想象不到,仓山区文化馆就设在始建于清同治年间的汇丰银行福州分行旧址里。省级文保单位林森公馆,则成为仓山区图书馆绘本分馆。此外,还有蔡忠惠公祠作为仓山区博物馆展厅对外开放、曾是中国同盟会福建支部总机关的桥南公益社如今也摇身变为“烟山清风书场”,举办多场公共文化活动。

据了解,近来,全市组织“古建筑孕育新文化”活动,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致力于场所资源的综合利用。三坊七巷200多座明清古建筑,包括林则徐、严复、冰心等近现代名人故居,现已逐步辟为纪念馆、展览馆和其他公共文化服务场所;闽清县在乡村组织“旧三堂变身新三堂”(将旧礼堂、旧祠堂、旧庙堂进行改建,辟为课堂、讲堂、文艺殿堂)活动,为开展思想道德教育、讲座演讲活动、文化艺术表演开辟了新天地。

这些用盘活存量、集中利用古建筑的办法,可谓“双赢”之举。这种方式既赋予了福州古建筑时代价值,更让传统文化在市民的文化活动中得到传承、传播,使古建筑成为“文化集市”的重要载体。

量体裁衣  搭建特殊人群服务平台

在马尾儒江村村部4楼的书画室里,一幅“笔走游龙”的书法作品吸引了不少外来者的注意。

令很多人想不到的是,这些都出自楼下的一家彩票店老板之手。他便是村干部口中的“土老师”张先生。由于儒江村外来务工人口多,流动性强且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如何有针对地进行“接地气”的文化服务呢?村两委便决定“就地取材”,发掘爱好文化的“民间人才”,不定期为居民开展送书画楹联和公益培训等服务。

近年来,为了让特殊群体享受到均等的文化服务,福州市尽可能丰富“文化集市”的产品,让每一个人群都能找到文化归属感。

为了外来农民工群体文化需求而举办的“新福州人歌手大赛”,至今已走过十七年历史,累计有一万多外来务工人员登台展示艺术才华,更有一部分外来工歌手脱颖而出,进入省市专业文艺院团成为演员。

为了提升偏远山区学生艺术素养为目标,福州市实施“艺术扶贫工程”,将13个文化馆与35所山区贫困地区学校挂钩艺术扶贫,先后培训师生10多万人次,学生的艺术素养和综合素质有了普遍提升。  

同时,为保障农村群众阅读权益,还开展了农家书屋“一对一”结对共建。从,2015年开始,全市组织市级以上文明单位,通过“一对一”方式,与179家农家书屋结对共建,开展了各类帮扶活动。

此外,为丰富残疾人的文化体育活动。福州出台了《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的实施意见》,残疾人的文化基本需求得到了制度性的保障。去年11月,还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举办了第四届全市残疾人运动会。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公共文化具有均等性、基本性、公益性便利性这4个鲜明的特征。福州市在为特殊人群量体裁衣,搭建文化服务平台正是为了更好地强化城乡统筹,推进公众基本权益均等化,为福州文化事业繁荣的“大产出”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责任编辑:李牧晨

最新福州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厚植乡风文明,平安产险医疗健康下乡百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