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福州新闻
分享

【寻找最满意的文化场所 ·台江篇】

对家住台江区的居民王定镇来说,一头“钻”进位于君临天华小区的后洲街道综合文化站里看书消磨时光,成了他退休后的一大爱好。“这里的藏书比家里丰富多了,看书累了,旁边就是体育健身室,偶尔碰上老朋友,还能来场乒乓球赛。”提起文化站,王定镇脸上洋溢出幸福的微笑。

记者在该文化站看到,看似普通的活动场所却颇有人气,即使是工作日,站内的多功能活动室、综合展示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网点、教育培训室等也都被居民相继“征用”,时不时传出欢声笑语。另一隅,书报刊阅览室却仿佛与外界隔绝,听不见一丝嘈杂,几名“书虫”正安静地沐浴在书香里。“文化站就在家附近,既能当图书馆用,还能休闲锻炼、会邻居朋友,几乎成了我出门活动的第一选择。”老党员李宗焕说。

近一个月来,文化站的“常客”们发现,站里的文化干事们时常早出晚归,显得有些“神秘”。原来,他们在配合台江区提前开始筹备元宵灯会的灯展,计划在陈文龙尚书庙设置一组以“财神到”为主题的灯组,同时在中亭街等地沿街布置具有民俗风味的街景。

去年,台江区文化馆向街道、社区下派业务干部,指导公共文化服务工作,为每个街道“定制”一款属于自己的文化品牌。后洲街道的文化定位,就是利用“张真君主殿”“陈文龙尚书庙”的地缘特色,结合辖区内群众需求,打造以“信仰”为特色的文化品牌。“民俗文化是后洲街道的传统特色,我们计划组织文化站内的工作人员,以志愿者的身份参加各类民俗文化活动,在服务群众的同时,也顺带给‘社区艺术节’等活动‘取经’,为‘我们的节日’汲取灵感和经验,力争打造让群众更有归属感的文化活动。”后洲街道文化站站长严民说。

要形成独有的文化名片是一项长期的事业,但基层的文化站始终资源有限,如何能实现群众与日俱增的文化需求同优质的文化服务相平衡,成了严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据介绍,目前,后洲街道辖区内共有中亭街社区、水巷社区、同晖社区及天华社区4个文化站,其中又以后洲街道综合文化站为核心,彼此消息互通,资源共享,共同组建文艺队伍。“我们希望形成一个有机的互动体,打造一个‘无界限’的文化服务。比如,有一个社区举办活动,其他社区不但能共享场地、人员,还能一起加入宣传,扩大活动知晓度”。

台江后洲街道综合文化站——打造“无界限”文化服务

除了打造特色文化,后洲街道综合文化站的文化干事们还化身“小老师”,为群众提供志愿服务。“辖区内的家庭多为双职工,学生放学后大多无人照看,在外游荡或沉迷电脑游戏,很耽误学习。我们就与教育机构合作,以场地换服务,打造‘四点半学校’的服务模式,填补孩子放学后的管理空白。”严民说,目前,后洲街道文化站及4个社区文化服务中心都成为“四点半学校”的载体,开设了功课、音乐、舞蹈等公益课程,孩子们可就近选择“学校”和课程内容,文化站里的干事们也加入到“学校”的日常管理中。目前,后洲街道约有100多名学生加入到“四点半学校”中,文化站还计划进一步开放中午时段,让群众享受更便利的服务。

责任编辑:黄仙妹

相关阅读
最新福州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漳州:国道G324项目A2标段东环拼宽顺利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