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福州新闻
分享

长乐汉子李绍龙坚守二十年 传承创新喜箩老手艺

李绍龙展示喜箩编织技艺。

海峡网5月18日讯 (福州日报记者 余少林 文/摄)在福州民间的姻缘嫁娶喜事中,经常可以看到喜箩的身影。如今编织喜箩的人已不多,但长乐49岁的李绍龙从28岁起学习这门手艺,至今已坚守了21年。他在传承中改进创新喜箩工艺,并且将其发扬光大,传递着匠心精神。

昨日上午,长乐吴航街道东关村李绍龙的手工作坊内,大小不一的红色喜箩整齐摆放在角落,弥漫着喜庆的味道。李绍龙告诉记者,喜箩作为福州本土的民间手工艺品,在方言中,“箩”与“老”谐音,既有盼望儿孙老成持重的愿望,同时也承载着长辈希望子女婚姻幸福、白头偕老的美好祝福。

李绍龙说,他的岳父祖上就是编织喜箩的,喜箩手艺世代传承,家中至今仍藏有一件“镇家之宝”——一只清朝咸丰年间流传下来的喜箩。

28岁那年,李绍龙师从岳父学习喜箩编织。起初,他有过抵触情绪,总认为这是老人做的事。“可一学起来,却像着了迷,收不住。”他说,编织喜箩过程中,手指不知道被竹条割伤过多少次,但强烈的喜好让他坚持了下来,足足花了5年时间,他才将技艺完全掌握熟练。

选竹、破竹、抛光、装、绑、串……20多道复杂工序,如今对李绍龙来说是驾轻就熟。他制作的喜箩画有喜鹊、梅花、鸳鸯,甚至有的编有长乐琴江满族旗花等特色图案,这是他对喜箩工艺的传承创新。

李绍龙告诉记者,早期制作的喜箩都是简单的竹条编织,他通过改进,对喜箩上色,并画上富有地方特色的图案,让喜箩更具有喜庆祝福的寓意。

由于坚持纯手工制作,工序繁杂,即便像李绍龙这样的高手,一天也顶多编制两三个,加上早些年利润薄,年轻人多数不愿传承,做喜箩的人日渐少了。而李绍龙的匠心坚守,却换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3年前,李绍龙的喜箩手工技艺入选长乐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他年年参加福州市民俗文化活动,去年还参加了第五届海峡青年节,其喜箩手工技艺大放异彩,声名远播,福州城区、闽侯、连江、罗源等地的人经常找上门来定制。

随着规模逐渐发展壮大,李绍龙的喜箩手工作坊现在吸纳了村里10多名赋闲在家的村民。这些村民除学会编织喜箩外,平均每月还有2000多元收入,减轻了经济负担。

如今,在李绍龙眼中,喜箩不再单纯是附庸婚姻喜事的商品,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工艺品。“我初心不改,愿将毕生用于传承发扬喜箩文化。”李绍龙说。

责任编辑:黄仙妹

最新福州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省中华职业教育社成立40周年庆祝座谈会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