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孝斌在洪塘中心小学教学生踩高跷打钱剑。
海峡网5月28日讯 (福州日报记者 陈茜茜/文 叶义斌/摄)脚踩高跷,吟唱闽剧曲调,手持“钱剑”,击打身体发出有节奏的响声……在仓山区建新镇洪塘村,有一户陈姓人家,祖孙三代都酷爱高跷技艺,更将这项技艺带进小学校园,希望将它传承下去。如今,很多学生喜欢上踩高跷。
祖孙三代爱高跷
陈孝斌是洪塘高跷队的领队兼教练。他告诉记者,洪塘高跷可追溯到明朝,当时有位官员名叫曹学佺,是洪塘人,精通音律,被认为是闽剧始祖之一。“他回到家乡后,时常找人表演他谱写的词曲,为了让乡人都能看到,就让表演者踩上高跷。”陈孝斌说。
在陈孝斌家中,爱走高跷的可不仅是他一人。
陈孝斌的父亲陈行康在13岁那年就自制了1副20多厘米的毛竹高跷练习,技艺日益长进。遇上公益宣传,他就踩上高跷前往参加。陈行康的这项绝活慢慢在家乡传开了,并且声名远播,不少人前来观看或学艺。
“后来,在大家的建议下,父亲开始组织高跷队,逢年过节,就带着队伍上街义演。”陈孝斌说,受父亲影响,他也对高跷产生了浓厚的兴趣,7岁就经常拿高跷到学校里玩。后来,父亲将高跷技艺传给他。“没想到我的两个女儿也爱上高跷,五六岁大时,就学会踩高跷了。”陈孝斌笑着说。
自创动作求发展
1999年,陈孝斌接手了高跷队,除了本村人,还教琅岐、福清等地的爱好者。队里现有本地演员40多人,除了在福州地区表演,他们还受邀到南平等地演出。前段时间,陈孝斌还去欧洲参加文化交流活动。
“要让高跷传承下去,我认为得适当融入时代元素,增加表演的可看性。”陈孝斌说,后来他逐步自创了一些高难度动作,比如倒立、前手翻、十字交叉步、肩上站人等,区别于过去仅是踩着高跷踏步或移动。
这些动作,在平地上做起来,对于有基础的人可能不算难,但踩上几十厘米高的高跷后,难度就提高了许多。
陈孝斌说,有些东西可以在传承中发展,有些东西却不能舍弃。“像在表演中吟唱闽剧,这是洪塘高跷的特色,我们就要传承下去。”
2006年,洪塘获得“民间文化艺术(高跷)之乡”称号。另外,洪塘高跷队还获得很多奖项。
传承技艺入校园
每周三下午,陈孝斌总会来到福州市洪塘中心小学,教导学生们练习高跷。
初学者从扶着墙壁走高跷开始练习,基本功扎实的学生,陈孝斌会指导他们做一些有难度的动作。记者看到,在陈孝斌的帮助下,学生们或是在垫子上前滚翻,或是从板凳上前手翻,或是下腰。
三年级的林可欣刚开始接触前滚翻动作,总是无法顺利完成,她缠着陈孝斌,一遍遍练习。“既然学,我就要学好。”林可欣说。
陈孝斌说,父亲和他一直在考虑洪塘高跷传承的事。2011年,学校开展“一校一特色”活动,双方一拍即合。“结果我发现孩子们都很喜欢踩高跷,练习很积极,我感到很欣慰。”
洪塘中心小学校长周仕斌告诉记者,洪塘是高跷之乡,高跷作为兴趣课程引进校园,受到学生们的欢迎。“学生锻炼了身体、增强了艺术感,民俗文化节、青运会等活动,学生们还参加了高跷表演,既训练了团队能力,综合素质也得到发展。”
周校长说,今年学校还购买了带扶手的高跷,初学者更易上手,高跷走进体育课,普及率更高了。
2015年,洪塘的高跷舞项目入选市级非遗名录;去年,陈孝斌成为高跷舞(洪塘)代表性传承人。现在,陈孝斌还在为洪塘高跷的传承不断努力着。
责任编辑:黄仙妹
- 中国新生代非遗传承人借互联网让古老非遗“活”起来2018-12-24
- 福建省拟建“非遗”传承人档案2018-07-26
- 内蒙古耄耋非遗传承人曹纳木:保留民族独特风貌2018-07-04
- 惠安掌中木偶亮相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优秀成果展2018-06-27
- 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福建师大研培计划成果展开幕2018-06-11
- 福建首次面向台胞评选福建省非遗传承人2018-06-10
- 国家非遗传承人杨锡伟 一生结缘漳州八宝印泥2018-06-01
- 福建立法保护非遗 传承人不履行义务或取消资格2018-05-31
- 福建34人入选第五批中国国家级非遗传承人2018-05-18
- 从豆签制作人到非遗传承人,蔡水方——坚守记忆中的古早味2018-05-18
- 最新福州新闻 频道推荐
-
福州:绿色祭扫 树立新风2019-04-03
-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 一周热点新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