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福州新闻
分享

原标题:“最美医生”沈彧澜:为藏区留下“带不走的”医疗队

“最美医生”沈彧澜:为藏区留下“带不走的”医疗队

沈彧澜(左二)主持病例讨论。(资料图片)

海峡网10月10日讯(福州日报记者 刘君琳)告别年迈的双亲和嗷嗷待哺的幼子,去年6月,晋安区医院的医生沈彧澜踏上了支援西藏自治区八宿县的征程。

几乎包揽了队里的医疗保健任务,每天24小时开机待命,有时连续48小时进行产妇和新生儿抢救,对同仁手把手进行教学指导……“最美医生”沈彧澜,支援西藏服务高原,为当地藏族同胞送去医疗援助,更与当地干部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克服高原反应入藏

去年6月,晋安区医院传出一条消息,医院要选派一名政治素养高、业务能力强的医生援藏。“支援边疆、报效祖国是我多年的梦想。”身为医院医务科副科长的沈彧澜,又是妇产科主治医师,听到这个消息,她觉得机会来了。

沈彧澜把想法告诉了亲友,刚开始遭到反对。高原环境身体经受得住吗?一个孩子马上“小升初”,另一个孩子刚断奶,忍心离开吗?……这些问题并没有让沈彧澜动摇。她将自己的梦想告诉家人,取得他们的理解,收拾行囊,去年6月29日踏上了支援西藏自治区八宿县的征程。

然而,沈彧澜刚入藏,就遇到了最大的考验——高原反应。飞机从拉萨贡嘎机场降落后,入住酒店的当天夜里,沈彧澜就出现剧烈头疼并惊醒。第二天,向目的地八宿县进发途经业拉山口时,她的高原反应更严重了,赶紧服用了救心丸。到达八宿县第二天早上,她又由于气候干燥鼻腔疼痛,还擤出了血丝。

高原反应没有阻止沈彧澜援藏的梦想。周末调整两天后,她立即和另外两个医疗队员展开工作。

24小时守护藏民健康

“援藏的生活很辛苦,但无比充实。”沈彧澜说,她的时间表上没有节假日,没有白天和黑夜,没有上班和下班,她和其他医疗队员都是24小时开机待命,随叫随到。

沈彧澜回忆起入藏后的第一次抢救场景。那是去年7月10日晚上11点多,忙碌了一天的沈彧澜刚刚睡下,突然,床头响起了电话铃声。电话那头的医生紧张地报告一名女婴严重窒息、生命垂危。沈彧澜一边通过电话给出处理意见,一边立即穿衣起身,往医院奔去。

不到10分钟,沈彧澜赶到产房。此时,小婴儿全身青紫,没有呼吸,全身一点反应也没有。接生的医生拿着鼻导管给孩子吸氧。她让助手给孩子面罩正压给氧的同时,双手环抱婴儿胸部,持续对婴儿进行胸外按压。上演了一场和时间赛跑的“生死较量”。在她和众人努力下,婴儿发出了来到这个世界后的第一声啼哭。

这样的情景在漫长的援藏工作中不断出现,有时为了抢救病人,沈彧澜经常连夜奋战。

既要“输血”更要“造血”

援藏干部的到来往往被当地干部群众形象比喻为“输血”,但沈彧澜意识到,这里不仅要“输血”,更要“造血”。“我希望能够为这里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本着这种理念,沈彧澜在朝夕相处中,做好“传帮带”,给当地医生带去医疗经验、医疗思维,提升他们自身能力。

去年8月,医院来了一名贫血较严重的产妇。中午12点,这名孕妇分娩了。沈彧澜到达产房时,值班医生已经在缝合会阴伤口了,却没有发觉有细细的血流不断流出。她立即阻止了缝合,换上手术衣上台检查,大约30多分钟后找到了出血点,原来产妇有宫颈裂伤。沈彧澜对产妇的伤口作了处理,同时也给当日值班医护人员上了生动的产后出血防治课。

在日常工作中,沈彧澜则通过教学查房、业务学习、手术示教等多种方式进行“传帮带”,还以师带徒的方式,手把手教学,进一步推动当地妇产科诊疗和管理水平迈上新台阶。在多场教学指导、义诊和健康宣教后,她与八宿县的干部群众结下了深厚情谊,荣获2017年西藏八宿县民族团结个人称号。

责任编辑:黄仙妹

最新福州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省中华职业教育社成立40周年庆祝座谈会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