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福州新闻
分享

原标题:一张蓝图绘到底 福州城市建成区40年增加逾15倍

一张蓝图绘到底 福州城市建成区40年增加逾15倍

1983年的福州江心岛(江心公园)。游源飞 摄

一张蓝图绘到底 福州城市建成区40年增加逾15倍

建在江心岛上的三县洲大桥。记者俞松 摄

海峡网11月14日讯 (福州日报记者 孙漫 林洪相 见习记者 颜澜萍)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成长之路。摊开福州历版的“航拍图”,你会发现,城市建成区面积从1978年的近22平方公里,到目前的约357平方公里,经过40年的发展,增加逾15倍。福州城市发展如何从当初的“哑铃”格局,一步一步顺应时代潮流,走向如今的“大福州”格局?近日,作为“老规划人”,福州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总院副院长、总规划师陈亮,结合改革开放以来福州在不同时期开展的四轮总体规划编制,详细讲述了福州城市“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建设发展历程。

一张蓝图绘到底 福州城市建成区40年增加逾15倍

1982年的五一广场。郑杰 摄

一张蓝图绘到底 福州城市建成区40年增加逾15倍

2018年的五一广场。记者俞松 摄

上世纪80年代:迈开现代化发展第一步

设立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五一广场成为城市中心区

时钟拨回上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初期的福州城内,江心公园还是一座“孤岛”,彼时还未架起三县洲大桥,轮渡是进出公园唯一的方式;而在五四北,闽江饭店还未“开张”,不远处,一片片农田清晰可见。

“改革开放前,福州城市拓展颇为缓慢。”陈亮介绍,那时的福州城,其建设用地拓展主要集中在鼓楼、台江两大组团,由“哑铃”格局演变为连片块状。

为了更好地给城市发展指引方向,改革开放后的首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提上日程。1984年,福州成为全国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福州城市总体规划(1981~2000年)》顺利批复。按1981年至2000年规划,基本确定福州的定位为东南沿海重点中心城市。

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福州的城市拓展迈开大步。因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设立,市区整体形成“一城一组团”结构。1989年,城市建成区面积“升级”为45.72平方公里,每年平均新增用地4.8平方公里。

城市化进程虽不断加快,但那时总人口也就六七十万人,城市总体规模还不大。当时的台江,只有江滨大厦和华联商厦高耸,新开发的六一路还很“寂寞”,道路两旁多为工厂驻扎。依托《福州城市总体规划》,福州渐渐形成以五一广场为中心的文化娱乐区、华林机关区、五四路宾馆区、台江商贸区、仓山文教科技园区,还在城区边缘地带开辟新居住区、文教区、开发区、投资区,迈开现代化发展的第一步。一张蓝图绘到底 福州城市建成区40年增加逾15倍

1983年的东街口。游源飞 摄

一张蓝图绘到底 福州城市建成区40年增加逾15倍

东街口新貌。陈霖 摄

上世纪90年代:提出建设发展特大城市构想

推动城市东进南下,形成“一城三组团”布局结构

以规划为蓝本,上世纪90年代,福州中心城市用地快速蔓延。“摊大饼”式的延展,也让发展“触角”持续“伸”进闽江南北岸、自然山体边界及各铁路线。

为适应城市新发展思路,1994年,《福州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年)》开始编制,陈亮首次参与其中。此后的福州历版总体规划编制,都少不了他的身影,作为亲历者和见证人,感受着福州城的点滴变化。

“福州首次提出建设发展200万人市区规模的特大城市构想。”陈亮说,随着新一版《福州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年)》获国务院正式批复,福州调整布局结构,确立发展的新格局是以中心城为依托,以空港、海港为导向,推动城市东进南下,有序滚动发展,形成“一城(中心城区)三组团(马尾、长安、琅岐)”的布局结构。

从“重旧城改建,轻新区建设”,到“以新区建设为主,旧城改建也不放松”,金山、“东大门”鼓山新区、“南大门”福厦路沿线及新店五四北路、福飞路沿线热闹起来,南北江滨公园、金牛山公园、温泉公园、高盖山公园、金鸡山公园、鳌峰公园成了扮靓城市的新风景,闽江两岸生态环境建设还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总体规划实施以来,福州按规划建成长乐国际机场、福泉高速公路、二环三期、三环一期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高速公路160.5公里,福州港也进入全国十大港口行列。依托东进南下发展战略,福州一天天“成长”,2005年,市区建成区总建设用地达132.13平方公里,鼓山、金山新区初具规模,中心城区38片总面积268万平方米的旧屋区改造任务也顺利完成。

“十五”期间,福州海陆空全方位的对外连接通道和中心城区环型放射状路网骨架、环福州组团“1小时经济圈”初步形成。

一张蓝图绘到底 福州城市建成区40年增加逾15倍

1988年的福州五四路。杨北钊 摄

一张蓝图绘到底 福州城市建成区40年增加逾15倍

2018年的福州五四路。记者俞松 摄

进入21世纪:城市“高度”与“速度”不断刷新

地铁建设从梦想到现实,新城建设如火如荼

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一条条城区道路四通八达,福州的“高度”与“速度”也随着第三轮城市总体规划的制定、落地不断刷新。

2008年,《福州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的编制被提上日程,提出要把福州建设为“经济繁荣的中心城市,生活舒适的宜居城市,环境优美的山水城市,人文和谐的文化名城”。同时,规划明确到2020年,中心城区常住人口控制在410万人以内,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378平方公里以内。

围绕“建设海峡西岸中心城市,做大做强省会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进入21世纪后,福州城市建设“速度”与“激情”不断上演。除三环路全线贯通、跨江交通加快完善,温福、福厦高速铁路也建成通车,福州跨入高铁时代。为构筑城区立体化、便捷化的交通网,地铁建设被提上日程,成为城市建设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轮规划前,建地铁还仅仅是个梦想,没想到这么快实现了。”陈亮说。2009年6月,国务院正式批复《福州市城市快速轨道建设方案》。福州仅用1年7个月,拿下了地铁建设“许可证”,创下全国最快审批速度。

2009年12月27日,地铁1号线试验站白湖亭站(原则徐广场站)正式动工。2011年4月26日,地铁1号线全面展开施工,拉开建设大幕。2017年1月6日,地铁1号线(一期)正式通车试运营。作为福建首条地铁,榕城发展的新时代随地铁呼啸而至。

在“五区叠加”的战略机遇下,福州发展迈入了全新阶段。随着地铁建设“六线齐发”,新城建设迈开大步;我市还建立起多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生态建设可圈可点,成为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典范城市……2015年,中心城区建成区已“长大”到316.81平方公里。

一张蓝图绘到底 福州城市建成区40年增加逾15倍

2000年的鳌峰洲片区。福州新闻图片社 供图

一张蓝图绘到底 福州城市建成区40年增加逾15倍

2017年的海峡金融街。记者俞松 摄

新一轮总规:打造创新开放绿色幸福的现代化城市

已基本形成规划成果,以人为本为民谋福利成为核心理念

随着福州城市建设不断升级,越来越多的市民分享着城市逐渐变大、变新、变绿、变畅、变美的发展成果。

“2017年9月,《福州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编制工作正式展开,这一阶段的城市发展,以人为本、为民谋福利成为核心理念。”陈亮说,随着我市入选全国第二批双修(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试点城市,以此为契机,全民绿化、城区水系治理、旧屋区改造、缓堵工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等多个民生项目深入实施,并取得阶段性成效。目前,《福州市生态修复城市修补总体规划》已通过专家评审,围绕生态环境修复、历史文化延续、景观风貌优化、交通市政提升、公共设施修补、宜居社区建设六大系统修补工作,已生成多个项目,“双轴、六区、一线”的特色示范空间正渐渐形成。

据了解,新一版的城市总体规划已基本形成规划成果。“依托东进南下的发展方向,城市四环、马尾大桥、地铁线路、福州至长乐机场城际铁路等基础交通设施开工建设,将打通福州的城市拓展轴线,为滨海新城、三江口片区提供强大的基础设施支撑,成为福州未来城市拓展的增长点。”陈亮说,今后的城市发展,将围绕坚持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快打造创新、开放、绿色、幸福的现代化城市。

责任编辑:黄仙妹

最新福州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福州的魅力在哪里?10个发展中国家32名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