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福州新闻
分享

原标题:改革开放40年福州乡村大变样 美了小村子鼓了钱袋子

改革开放40年福州乡村大变样 美了小村子鼓了钱袋子

老村支书张孔炎在橄榄园采摘。

海峡网12月18日讯 (福州日报记者 庄永强 欧阳进权 黄凌/文 郑帅/摄)“过去村民没什么收入,很多人去当搬运工补贴家用;现在家家户户在家种植橄榄树,多数村民有私家车并在城里买了房。”在有着“中国橄榄第一村”美誉的闽清县梅溪镇梅埔村白河江自然村,86岁老果农张孔炎说,全村目前有橄榄树3万多株,全村人均年收入超过12万元。

这是福州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改革开放初期,农村人外出打工;40年后的今天,农村逐步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年轻人陆续回归。

从外出打工

到在家种致富树

今年86岁的张孔炎,是梅埔村的老村支书,他现在最大的乐趣是含饴弄孙,闲暇时到果园看看儿孙们管理的橄榄树,或者让儿孙开车20多分钟到县城逛逛。

白河江位于梅溪镇所在的闽江北岸山腰上,从闽清城关向北望去就能看到。

改革开放前,村里没有通电,村民到县城需要沿着外福铁路(又称来福铁路)轨道下山,存在安全隐患,且进一趟城要花2个多小时。

为了改变现状,张孔炎带领村民一起努力,1977年村里通了电,1981年修了一条长5公里、宽3.8米的上山路。

张孔炎说,改革开放初期,村民主要收入是种植稻谷和地瓜,以及外出打工,比如到山下的梅埔火车站搬运站当搬运工。现在橄榄种植业是白河江的支柱产业,全村目前有橄榄树3万多株,种植面积达2000亩,年销售额达5000多万元。

“白河江种植橄榄的历史十分悠久。”张孔炎说,改革开放带来橄榄树种植的复兴,近年来村里橄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橄榄品种不断更新,高价值的优良品种大面积推广。

去年是白河江橄榄收成最好的年份,扣除成本,全村人均收入接近13万元。普通橄榄每公斤仅卖几元,白河江橄榄可以卖出几百元乃至上千元的高价。单价最高的每公斤2000多元,按照每公斤110粒计算,每粒单价高达20元。

现在白河江海拔150米以下的山地遍植橄榄,成为福州优势农业的代表。

从落后村

蝶变成美丽乡村

每逢周末,前往闽侯县白沙镇井下村知青文化旅游点的游客都络绎不绝。除了整洁的村容村貌,给人印象最深的是,这里的许多民房外墙都涂鸦了带有知青文化的漫画和标语。

井下村是白沙镇唯一的革命老区村,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有近200名城市知识青年到此插队下乡。

2012年,多年在外打拼的萧暾回村担任村支书,他回到家乡的第一印象是:村里一点变化都没有,依然是一个卫生状况差、生产萧条的落后村,到处是旱厕、鸭棚。近年来,经过党员带头拆鸭棚、拆旱厕,实行垃圾不落地,村庄面貌有了极大改善。

它是怎样发生蝶变的?“第一步,改善人居环境,提振精气神;第二步,让农民增收,强化发展信念;第三步,引入产业资本,发展特色旅游。”萧暾道出了其中缘由。他说,只有发展乡村特色旅游才能将生态资源变现,才能继续投资,形成可持续发展模式。

村庄面貌改善后,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踏青。2016年,该村响应“一村一特色”的幸福家园建设目标,利用扶持资金邀请福州美术院校师生为20多栋民房外墙涂鸦知青文化的漫画和标语,这让井下村成为一个热门旅游景点。

村里还引进美佳丽农业公司打造乡村休闲旅游基地,基地内有卡丁车、植物迷宫、花海公园等一系列特色游玩项目。这些项目与红色旅游相结合,形成互动效应,美佳丽农业公司还承诺从门票收益中提取5%作为村财收入,进一步发展乡村旅游业。

目前白沙镇针对井下、孔元、上寨、新坡、林柄、楼格等6个各有特色的村庄,以及白沙镇辖区闽江18公里特色种植带(主要种植橄榄、脐橙和油菜),提出“一带一廊”的乡村旅游规划,将上述村庄串点成线,打造面积达15平方公里、以乡村旅游为特色的“十里长廊”景区。

从仅靠种养

到多渠道增收

白河江橄榄种植的良好发展态势,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创业,福建白河江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陈锐就是其中一员。陈锐外婆家是村里种植大户,他从小就在村里长大,4年前在村里创办了公司,帮助村里注册了多个橄榄品牌。陈锐说,在当地政府支持指导下,公司通过用活用好党的富民政策,并运用互联网等新手段新渠道,不断扩大品牌影响力,提高产品竞争力,带领村民抱团发展。

井下村发展的第三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就是发展特色产业。2014年,井下村与融桥物业公司合作成立融园蔬菜基地,从村民手中流转30亩土地,用于种植无公害时令蔬菜。村民的每亩土地每年可以收到900元租金,村民如果愿意,还能在自己的土地上种植蔬菜,基地按稳定价格统一收购。回乡种地的年轻人张功忠就是受益者之一。他的5亩土地通过流转给基地,仅土地租金收入就达4000多元。“原先在村里种蔬菜,销售渠道不稳定,遇到行情不好时,蔬菜都会烂在田里,每亩的年收益不超过4000元现在我只负责种菜,其他都不用操心,每亩收益一般能维持在1.5万元左右。”张功忠说。

由于良好的生态环境,井下村的蔬菜基地已发展到60多亩,参与基地种植的农户从不到10人发展到现在80多人,人均年收入增加约5万元。

改革开放40年来,福州培育了一批工业带动型、特色农业带动型、海洋经济带动型、休闲旅游文化带动型、党建带动型、侨资推动型等不同发展模式的特色村庄,打造了一批“基础设施良好、居住环境优美、文化生活丰富、群众安居乐业、富有田园风光特色”的精品示范村。

随着农村的发展,福州农村居民收入大幅增长。2011年福州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破万元大关,2017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7865元,较197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29元,名义增长137倍。很多原本仅从事种养业的传统小农家庭,逐步参与到交通运输、建筑工程、乡村旅游等二三产业中。随着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增收潜力被不断挖掘出来,入股分红、土地租金收入增多,不断丰盈农民“钱袋子”。

责任编辑:黄仙妹

最新福州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巅峰盛典 星光璀璨!昇腾AI创新大赛202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