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福州新闻
分享

原标题:福清一都一心唱好“枇杷致富经” 力促品种改良

福清一都一心唱好“枇杷致富经” 力促品种改良

东关寨周边的枇杷基地。

海峡网3月28日讯 (福州晚报记者 王光慧/文 陈建国/摄)时下,正是福清一都镇枇杷丰收后的采摘季节。放眼望去,万亩枇杷基地里,村民采摘正欢。

“枇杷小镇”一都,位于福清市西北部,长期以来交通不便,村民收入主要依靠种植业和外出务工。如今,一都因“一粒枇杷”而声名远扬,每到枇杷采摘时节,游客络绎不绝,外出务工的村民纷纷回家,唱响“一粒枇杷”的致富经,走出一条乡村产业振兴的路子。

声名远播 枇杷产业造福村民

昨日,在一都镇美垄自然村阿奇家庭农场的枇杷园,阿奇夫妇正忙着采摘枇杷。他们摆在路边的几箱枇杷,不一会儿就被游客一扫而空。

“每年还有游客慕名前来,到果园采摘枇杷,完全不愁销路。”阿奇说,上世纪80年代末,枇杷作为一都的脱贫产业,大规模从外面引进来。他拥有几十亩枇杷园,种植枇杷已有30多年。一都山地肥沃,非常适宜枇杷生长,使一都枇杷成为枇杷中的极品。

“当时,镇里把科技兴果作为重点,在引进‘解放钟’‘大红袍’等优良品种后,在省农科所、农学院的专家指导下进行嫁接、栽培管理。通过脱胎换骨改造,一都枇杷声名远播,成为村民致富的黄金果。”一都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陈远灿说。

因品质优,一都枇杷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一都枇杷基地成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枇杷)标准化生产基地,村民因枇杷而脱贫。

去年,福州市农业农村局和福清市政府联合主办了首届枇杷文化季活动,通过农业节庆活动,拓宽了枇杷的销售渠道,促进了农民增收,带动了当地旅游产业发展,推动了乡村振兴。

农业节庆活动带火了一都枇杷,聪明的村民渐渐嗅到更多商机。阿奇将自家小院改建为农家乐,除了卖枇杷,还卖起了柴火饭,搞起了休闲旅游。

枇杷保险为果农撑起保护伞

一都镇枇杷种植面积5万多亩,年产3万多吨,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枇杷之乡”。

然而,因冻害导致一都枇杷受损的情况时有发生。

“在枇杷产业振兴之路中,我们再次走在全省的前头,一都去年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启动特色农业气象指数保险。”一都镇镇长俞强说,枇杷低温气象指数保险有效降低了农民因灾致贫、因灾返贫的风险。

去年,在福州市农业农村局的推动下,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福清支公司、福清市农业农村局、福清市一都镇政府三方举行了枇杷低温气象指数保险试点项目的签约仪式。福清市气象局通力协作,在一都镇启动特色农业气象指数保险。

该项目保费政府出大头,果农出小头,由省、市、县三级政府承担70%的保费,农户只要缴费30%,平均一棵枇杷树农户只需缴纳1元保费,冻害发生时即可获得一亩最高2000元的赔付。

果农陈桂煌说,往年到低温天气,一家人就担惊受怕,如今枇杷穿上保险的“外衣”后,再也不用为“靠天吃饭”操心了。

品种改良 枇杷产业焕发生机

连日来,阿奇每天都会到枇杷园内,查看刚嫁接品种的生长情况。他说,年初在枇杷专家的指导下,他对枇杷品种进行了改良。这些枇杷品种味道会更鲜美、成熟时间会更早。

原来,一都枇杷产业经过多年发展,生产上存在树种老化、品种单一等问题,以“早钟6号”和“解放钟”为主的品种,存在不耐寒等特点,已不适应市场的要求,急需引进枇杷新品种。

年初,福州市农业农村局将枇杷新品种示范点选在了一都,并推进一都镇与省农科院龙眼枇杷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对接,由农业专家指导一都镇举办了枇杷品种改良培训会,对果农进行指导。

目前,福清市一都镇善山村、后溪村、一都村以及东关寨周边,建成福州市首批共60亩的枇杷新品种示范点,选用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选育的“三月白”“早白香”“白雪早”“香妃”“阳光70”“樱桃枇杷”等12个品种。这些品种具有早熟、果大、可食率高、采摘时间一致等优点。

据介绍,本次改良的品种多为白肉枇杷,肉质细嫩、清甜、风味浓郁独特,具有“无冕之王”的美誉。

“我们鼓励有条件的种植大户、合作社等经营主体优先带头实施品种改良,并逐步推广辐射周边散户,助推一都镇现代枇杷产业升级。”俞强说。

责任编辑:黄仙妹

最新福州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盛世莲开】习言道|澳门是伟大祖国的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