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福州新闻
分享

福州以重点项目为支撑 推进“海上福州”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振鲍1号”在连江东洛岛海域平稳运行。记者 黄立新 摄

福州日报记者 蒋雅琛 颜澜萍 黄凌 林洪相 通讯员 王磊

不久前,“振渔1号”在连江定海湾完成锚固,正式落户该县。这是继“振鲍1号”深海养鲍平台后,由上海振华重工集团最新研制的又一深远海养殖平台落户该县,也是我市探索深远海养鱼的最新合作尝试。

“作为‘海上福州’建设重点项目,‘振鲍1号’和‘振渔1号’运用现代化海工装备,提升海洋养殖水平,将为我市海洋渔业转型升级开创新局面。”市海上办负责人说,我市坚持以重点项目为支撑,凸显龙头带动作用,增强产业集聚力,努力推动“海上福州”崛起行动重点工作取得新突破。

海洋养殖迈向深远海

随着罗源湾等近海海域逐步退养,向深远海发展海洋养殖产业成为我市重要的探索之路。去年“5·18”期间,市政府与上海振华重工集团签署了“海上福州”海洋经济产业合作项目,双方合作研制深海养殖装备试验示范平台,首批投入鲍鱼养殖平台和深海鱼养殖平台各一组,并以此为切入口,进一步研发、升级装备,让福州成为全国探索深远海养殖的先行先试地区之一。

刚刚下水的“振渔1号”系国内首创。该平台为橄榄球形的大型网箱养殖船,总长60米、型宽30米,主体吃水1.2米至1.5米,养殖水体达13000立方米。平台可自动监测海水PH值、盐度和含氧度,所有数据可通过“电信通信卡”无线传输到养殖户手机终端。养殖户只要下载一个客户APP,就能轻松掌握所有监测数据,实现科学高效喂养操作模式。

“振渔1号”的姊妹平台——“振鲍1号”,已在连江东洛岛海域平稳运行半年多。

“‘振鲍1号’的启用,是鲍鱼养殖的一场革命。”中新永丰董事长、连江县鲍鱼行业协会会长吴永寿认为,“振鲍1号”让鲍鱼养殖从200米的近岸区域直接向3公里外的外海迈进,平均30米以上的水深及清澈、富含氧量的海域,可以大幅提升鲍鱼的品质和生长速度。通过平台的智能化与数据化,建立健康养殖的监控体系,做到实时监控鲍鱼生产及周围环境的各种参数。

连江县海洋与渔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振鲍1号”运转良好,经对比发现,鲍鱼的生长速度提高了15%,成活率较之前提高了10%,人力成本节约了三分之二。

不仅如此,“振鲍1号”在海域保护方面将带来根本性变化。目前连江90%以上的渔民仍使用传统的木制渔排,木头和泡沫遇到台风容易被冲散,从而产生大量海漂垃圾。“振鲍1号”出现前,连江县推广使用塑胶渔排。从泡沫渔排到塑胶渔排,再到机械化养殖平台,渔业设施的进步,有望从根本上改变海域保护的状态。“环保塑胶渔排10年内可循环利用,最后还能回收,不会污染海洋;机械化养殖平台则通过市场力量引导渔业生产方式整体转型,将加快海域保护的步伐,有利于推进海域科学规划、科学养殖。”连江县海洋与渔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振鲍1号”之所以落地连江,是基于当地巨大的生产需求。连江是“中国鲍鱼之乡”,鲍鱼产量约占全国的30%,去年产值达56亿元。未来,这一养殖平台还将推广至福建其他海域,为促进省市海产养殖转型升级、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新兴产业导入高精尖

在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方面,我市正逐步向高端新兴产业迈进。其中,海洋救助船、大马力工作拖船、海洋供应船等海洋工程船,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年总产值超百亿元;雪人股份智能化天然工质压缩机,填补国内螺杆制冷压缩机领域空白。海洋新能源产业持续发力,全球首堆示范工程福清核电5号、6号机组开始安装调试;国内首个海上风电装备产业园区、首个大功率海上风电样机试验场一期工程建成。海洋生物制品业加快成果转化,螺旋藻精深加工技术研究和生产、P型抗干扰鲎试剂、南海岸鳗钙等项目获得省市科技进步奖。

在江阴湾畔,由福州市和三峡集团共同投资建设的福建三峡海上风电国际产业园,正如火如荼建设。双方联手在福清江阴工业集中区投资建设“立足福建、面向全国、辐射全球”的世界一流海上风电装备制造基地,通过引进世界最先进的技术和产能落户福州,形成集技术研发、设备制造、检测认证、建筑安装、运行维护为一体的世界级海上风电产业集团,带动我国海上风电装备制造水平和创新能力跃上新台阶。

“福建三峡海上风电国际产业园是我市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产业、打造海上风电全产业链的重要举措,是对接‘海上福州’战略、加快临港产业集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具体实践。”福州江阴港城经济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是我国首个专业的海上风电产业园,培养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打造世界一流海上风电装备制造基地,攻克了防盐雾、抗腐蚀、防台风等世界性的技术难题,增强项目全生命周期建筑、设备可靠性和稳定性。

今年1月,随着金风科技工厂首台6.7兆瓦风电机组在福清江阴下线,福建三峡海上风电国际产业园由招商建设向建设运营转变,园区海上风电关键零部件产业链初步形成并具备生产能力。金风科技相关负责人介绍,福清基地计划下半年达产。

福建三峡海上风电国际产业园负责人表示,将牢牢抓住我市建设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重大历史机遇,继续发挥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引进先进制造业,助力产业结构升级和实现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

临港经济形成新格局

临港经济作为“海上福州”建设的重要一环,在连接上下游产业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位于福清的元洪国际食品产业园便是典型代表。

走进元洪国际食品产业园,高架塔吊在空中挥舞“长臂”,运输车在工地来回穿梭,工人在抓紧施工,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

园区内第一个签约项目,也是第一家动工建设的企业——胜田食品有限公司传出好消息:1号冷库和2号厂房已经通过验收,一期项目预计5月投产。

据了解,胜田食品主要生产加工速冻食品、水产制品,产品远销日本、美国、欧盟、韩国、东南亚等地。公司总经理施捷介绍,项目设计建设速冻食品生产线12条、水产加工品生产线4条,以及办公区、职工楼等配套建筑,“新项目全部投产后,年产速冻食品将达5万吨、水产加工品达2万吨,预计年产值10亿元,比之前翻一番还多”。

胜田食品是元洪国际食品产业园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乘着“海上福州”战略规划的东风,元洪国际食品产业园国际化招商格局正在形成。在去年的海交会上,产业园共签订意向投资项目33个,投资额66.6亿美元,涉及五大洲23个国家。产业园已在印尼、加拿大等地设立招商代理处,加快形成全球食品展示交易中心。截至今年4月1日,产业园已引入29个项目,总投资约245.7亿元,其中18个项目已动建。

同时,为深入推进食品产业改革创新、加快建设转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福清市政府联合京东集团共同建设全球(元洪)食品数字经济产业中心。

依托元洪国际食品产业园的产业定位,京东集团与福清市展开全方位、战略性、长期性的合作,通过共同实施“11N1”计划,即打造1个全球(元洪)食品产业云计算大数据体系、建设1个全球(元洪)食品展示交易公共服务平台、完善N个食品产业数字经济服务体系、建立1个全球(元洪版)食品数字经济产业中心,打造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相结合的元洪模式融合典范。

我市还着力打造江阴千亿化工新材料专区、可门临港千亿产业基地、罗源湾北岸冶金建材产业基地、环松下港区加工产业基地等临港产业基地,助力“海上福州”建设项目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今年是‘海上福州’崛起行动的开局之年,我市将通过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的理念,促进项目早签约、早落地、早开工、早见效,力争项目转段率达30%、竣工项目40个以上。”市海上办负责人说,我市将以“补短板、延链条、建体系、提层次”为工作重点,继续谋划、筛选和组织实施一批符合国家海洋产业政策的项目,培育发展新动力,厚植发展新优势,全面推进“海上福州”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责任编辑:赵睿

最新福州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盛世莲开】习言道|澳门是伟大祖国的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