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福州新闻
分享

原标题:鼓楼在延续历史文脉中推进城区高质量发展

福州鼓楼在延续历史文脉中推进城区高质量发展

改造后的鳌峰坊彰显古城风貌。

海峡网6月12日讯 (福州日报记者 莫思予/文 池远/摄 通讯员 彭辉)两千多年来,鼓楼区“拥三山入怀中,抚二塔于膝下”,文物古迹遍地,名人墨客流连。数不尽的古厝故事,滋养着城市之根,庇荫着千载后世。

地处历史文化名城核心区,鼓楼区自觉肩负起传承和保护文物古迹、文化遗产的的使命与责任,在延续历史文脉中推进城区高质量发展。

修缮提升 彰显古城风貌

在福州开启一场文化之旅,绕不开鼓楼。在这里,三坊七巷、三山两塔等地标浓缩了福州岁月更迭与文化精髓。今年以来,鳌峰坊特色历史文化街区、冶山历史风貌区、屏山公园等改造提升工作的推进,更加彰显了古城风貌。

亮相不到半年,鳌峰坊特色历史文化街区就迎来了一波又一波市民游客。鳌峰书院、高士其故居、李世甲故居……短短300多米的坊巷,古建筑云集,分布着10余处文保单位及文物。“全闽师范学堂在鳌峰坊起步,这里就是福州师范教育的摇篮。”原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长陈薇刚说。如今,福建师范学堂旧址大门保留着民国建筑旧貌,是街区最火的景点之一,唤醒了一众老校友的记忆。

福州建城“原点”——冶山历史风貌区也经历了一番改造提升。欧冶池水整治一新,泉山摩崖题刻和仁寿堂修缮完成,冶山更显悠悠古韵。春节前夕,仁寿堂对冶山历史文化和萨镇冰生平做了专题展示陈列。在保护历史风貌的同时,也为市民营造怀古探源的文化空间。

“我们计划建立鼓楼区文史或民俗专家库,不断挖掘、整理相关街巷历史典故、名人轶事、民间传说等元素。”鼓楼区文体旅局相关负责人说,鼓楼区将保护传统街巷街巷的道路格局,打造传统文化休闲场所,设计传统老街巷标志,让传统街巷成为城市的文化记忆。

保驾护航 留住文化基因

于山戚公祠中,戚继光戎装塑像庄严威武,厅堂两侧的画卷描绘着他抗击倭寇侵略的功绩;开元寺铁佛殿内,全国最早、最重、最大的古代特大型宗教造像铁铸件,是古代冶城福州的冶铸技术见证;林则徐纪念馆里,重现震惊海内外的虎门销烟场景……鼓楼文物“家底”厚实,辖区范围内各级文物保护单位81处(100个点),尚未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253处。

“每一处古迹、每一件文物都是鼓楼历史长河中的重要角色和城市基因。”鼓楼区文体旅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鼓楼区早早就把文物保护列入城区建设的统筹规划,今年已完成《鼓楼不可移动文物画册》编制工作,将鼓楼区各级文物点图文信息汇编成册,计划分发各街道和相关区直单位,共享鼓楼不可移动文物信息。

每年,鼓楼区各街道(镇)都签订文物安全管理责任状,根据文物属地管理原则,层层落实文物安全工作。今年,鼓楼区将无明确管理使用单位的文保单位和文物点纳入数字鼓楼网格化管理系统。

新举措、新模式为文物保护提供新力量。鼓楼坚持政府主导、多元投入,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的积极性。“我们将成立鼓楼区文物保护志愿者服务队,打造鼓楼特色的‘文物守护认领’模式,实现文化共享、共有和共荣。”该负责人说。

走向未来 延续历史文脉

福州道德讲堂正式落户鳌峰坊特色历史文化街区以来,鳌峰书院定期举办国学讲座、读书会、古琴会等活动,打造了讲学弘道的文化新地标。“鳌峰坊自古是鼓楼的文脉聚集地,直到今天依然是福州的教育核心区。”上述负责人说,鼓楼区将加深对“书院文化”“状元文化”“近现代教育文化”“海军文化”等元素的提炼,进一步抓好鳌峰坊特色历史文化街区项目配套建设、完善运营管理机制,做到一个院落一个故事,一个店铺一种业态。

非遗表演、民俗体验、艺术作品展……刚刚过去的端午假期里,三坊七巷和朱紫坊历史文化街区为市民游客呈献了一场文化联欢。三坊七巷和朱紫坊建筑群,不仅是里坊制度活化石,也是闽都文化传承发扬的窗口。以第二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举办为契机,三坊七巷还成为了全省首条数字街区;朱紫坊正着力建设集商业、旅游、文化、住宿等复合功能的“活力街区”。

“随着大东街口商圈发展壮大,鼓楼区将继续加强与三坊七巷、朱紫坊、鳌峰坊等资源整合,在延续历史文脉中创新城市建设,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相得益彰。”鼓楼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责任编辑:黄仙妹

最新福州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省中华职业教育社成立40周年庆祝座谈会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