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长乐:留住乡愁记忆 活络历史文脉
海峡网7月29日讯 (福州日报记者 余少林)九头马古民居第一期保护修缮紧锣密鼓推进;和平街特色历史文化街区建设如火如荼进行;显应宫保护工作蹄疾步稳开展……近年来,长乐区文物保护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在优化文物工作环境,加大保护力度,合理开发利用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随着文物保护工作持续深入,长乐区将文物遗产保护、留住乡愁记忆融入城乡建设规划全过程,尤其是对古民居的修缮保护,充分发掘了乡土文化资源,使越来越多的历史文脉“活络”起来,重新焕发光彩。
和平街保留有大量明清时期的古建筑。
修复后的和平街180号,既有当代新意,又有时间痕迹。它保留了厚重的院墙、超长的青石布踏以及完整的排水系统。
郑和史迹陈列馆。
郑和公园内,建造于明成祖时期的三峰塔(圣寿宝塔)。
俯瞰九头马古民居。
九头马:建筑史上的辉煌篇章
九头马民居位于鹤上镇岐阳村福廷自然村东北九头马公园北。依山坡而建,宅地中有九块巨石,故俗称“九头马”。陈利焕,商贾出身,父子历时70多年陆续建成。第一座清嘉庆年间(1796年~1820年)始建,最后一座同治十一年(1872年)竣工。2001年8月3日,经长乐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6月升格为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它是长乐建筑史上的辉煌篇章,不仅是一座建筑博物馆,更是一座民俗艺术博览馆,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长乐区文旅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2017年,长乐区就着手九头马的修复保护工作,投入30万元对民居内的接官厅、文魁厅等多处濒临倒塌的建筑物进行抢险加固。
走进古民居,可见古建筑部分保存较完整,院落深深,一座连着一座,木雕、藻井、壁画、书法、浮雕、青石柱础雕刻精美,门窗、户扇木作珍巧别致。
为让九头马重生光彩,去年6月,在原先对部分文物建筑本体抢险加固的基础上,长乐区又启动第一期保护修缮项目。“项目已完成98%,进入扫尾阶段。”九头马古民居修复项目施工负责人介绍,修复前,他们对项目施工方的资质和设计标准进行了严格的把关,对整个古民居进行拍照,并记录原材料的规格,以便施工时有参照依据。对于能重新利用的原材料,在清洗干净后重新安装;不能重新利用的,也照原样配补,做到修旧如旧。
记者了解到,长乐区将强化九头马古民居内部管理,借鉴其他古建筑管理的经验,制定出台《九头马古民居原住民管理公约》,进一步规范原住民生活、生产行为。同时,有序推进九头马古民居二期工程修缮工程的方案设计,做好二期保护修缮工程的衔接、筹备等工作;为确保藻井木结构及传统工艺等信息免遭丢失,对西一列门厅破损的屋面、糟朽严重的藻井木构件,适时安排省市文物古建专家进行现场踏勘、论证后,开展抢险加固。
“古建筑就如历经沧桑的老人,我们在保护修复时不是让她回到青春年少,而是延缓她的衰老,以一个健康老人的形象,融入社会生活,向世人讲述老故事。”长乐区文旅局文物办相关负责人表示。
和平街:呈现官宦和商贸文化
来到长乐区和平街特色历史文化街区,一座座古朴典雅的明清建筑,述说着历史的厚重和沧桑。
和平街是长乐历史上最古老的街区,可以追溯到唐朝,文化积淀深厚,有长乐第一街区之称。自阜民桥始,和平街从西向东至岭口止,主街道宽约4米~5米,总长1000余米,两侧小巷密布,均开口于主街道,小巷曲径通幽,分街巷于左右,形成“五街十巷”鱼骨状的街巷格局,传承千年。五街即城隍街、兴贤街、东街、十洋街、岭口街;十巷为虎埕巷、儒英巷、溪上巷、溪下巷、府巷、司马巷、东安里巷、石狮头巷、东风巷、观音楼下巷。
长乐区文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和平街内,从宋代的石桥、明清的宫庙祠堂,到明、清、民国的传统府第、民居、商铺等等,都与士族、商贸、海丝、传统民俗文化息息相关,是先民在这方土地上繁衍生息的场所、生产劳动的记录、文化精神的寄托。现分布着区级文保单位有长乐奎光阁、十洋观察第(陈复升故居)、东关司马第、东关太平桥、六平山摩崖题刻(东溪精舍)。
长乐区和平街特色历史文化街区将重现昔日的繁华和风采,修缮保护工作正在快马加鞭推进。和平街156号、166号、180号司马巷3号、5号以及规划展示馆等6座古建筑主体修复工程已经竣工,并完成了初步验收工作。“由于和平街是长乐首次大规模的古建筑修复,我们聘请福州市古建筑修复专家,对项目进行指导和管理,并组织项目相关人员进行古建筑修复专业技术培训。”指挥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和平街古建筑修复工作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坚持按照原规制、使用原材料、运用原工艺对6座明清古建筑进行修复。“这几座古建筑全部按原面积、原高度进行修复,并保存各座建筑的建筑风格、样式。”长乐区城投公司工程部相关负责人说,如司马里3号过廊、门厅均按历史原貌恢复;司马里5号明代风格的门簪、驮墩都是参照原照片或原槽朽的构件进行恢复;和平街180号的门廊、门窗装饰、第三进二层挑廊也是恢复历史原样。
“和平街历史文化街区文化及历史素材挖掘工作也正在加快进行。”长乐区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走访、调查东关片区文物保护情况,对文物古建筑、古遗迹进行调查摸底汇总,已完成《东关片区古建筑保护利用的初步设想》的调查报告。另外,拟刊行《和平街琐记》一书,已召集本区内熟悉东关片区历史的文史工作者、本土作家及文学爱好者20余人进行约稿,撰写反映和平街历史文化街区内历史故事120篇。
不久的将来,这里将给世人呈现的将是颇具特色的“文脉”——以司马第、岳伯第、地官第、观察第、天官第
等“五第”为代表的“衣食足而知礼仪、家富足而户诗书”官宦文化,和以明清时期大量货物云集、各类商铺作坊遍地的商贸文化。
显应宫:弘扬海洋和民俗传统文化
在长乐区漳港街道仙岐村,有一颗历史遗留的璀璨明珠——显应宫。显应宫即天妃宫,俗称妈祖庙、大王宫,坐北朝南,面临大海,始建于宋绍兴八年(1138年),三进,土木石结构。明弘治三年(1490年),知县潘府将后座改立“凤岐书院”,作为本地子弟读书之所。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再次重修,至光绪年间,为风沙掩埋。
1992年6月22日,因当地农民挖基建房,发现塑像,埋没地下3米多深的显应宫遗址赫然出土,重见天日。随之出土的有泥彩塑妈祖娘娘、巡海大神、大王等神像50多尊,塑像神态逼真,衣饰色彩艳丽,为泥塑艺术珍品。同时出土的还有各种陶瓷器皿、古币等20多件,其中清嘉庆年间皇帝颁赐的“愿愈应”匾额一方尤为珍贵。
经专家鉴定,显应宫出土文物不但具有科学、历史、文化艺术之价值,而且对研究长乐沿海的沙滩变化、海岸变迁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为保护文物,由漳港镇政府牵头,在原址重建显应宫,出土泥塑和石墙原样保护。2001年1月20日,经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经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显应宫是海洋文化代表,保护工作也在有条不紊地开展。”长乐区文旅局表示,长乐区将按照文保规划设计,加大对地宫出土文物、历史古建筑、古文物的保护力度,加快推进显应宫保护建设,推动管理水平提档升级;进一步加强对显应宫彩色泥塑群像的学术考证研究,深入挖掘国保文物的学术、艺术、历史价值以及文物本身所具有的历史内涵、信息和现实意义,弘扬海洋文化、民俗传统文化。
此外,在海丝文化方面,长乐区先后投入近500万元,对“海丝”遗址地登文道码头、圣寿宝塔等周边环境整治提升,拆除依附在遗址地周边的违章建筑,制作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界牌,安装探头等监控设备,并成立文物安全巡逻队,对遗址地周边定期巡逻。与此同时,积极参加福州“海丝”申报研讨会,继续做好“海丝”遗产的挖掘调查工作,对全区范围内海丝文化、郑和文化相关的遗址地开展全面的调查、摸底。
“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历史,保存城市文脉,保存历史文化名城的优良传统。”长乐区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和平街牌坊。
责任编辑:黄仙妹
- 7月21日起预约参观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门票预约流程一览2019-07-22
- 316国道长乐漳港至营前段开工 将快速连接福州主城区2019-07-22
- 福州长乐多举措落实“一企一议” 深入一线面对面解难题2019-07-22
- 看饿了!长乐乡村大厨操刀家宴美食来袭2019-07-18
- 福州长乐区营滨路提升改建工程获批 总投资5.5亿元2019-07-17
- 从易到难分步走 长安村垃圾分类工作经验将在长乐区推广2019-07-17
- 长乐17岁少年骑超标电动车酿车祸 赔了15万还涉嫌犯罪2019-07-16
- 中国为什么花那么大力气去做“文物援外”?2019-07-15
- 长乐冰饭花样翻新 年轻人更喜欢新派冰饭2019-07-15
- 长乐新发现11栋明清建筑 将打造地铁口古建筑群2019-07-15
- 最新福州新闻 频道推荐
-
福州马尾区:留存传承船政遗产 弘扬发展船政2019-07-29
-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 一周热点新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