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福州新闻
分享

原标题:闽侯:守望古厝 延续文脉

海峡网7月29日讯 (福州日报记者 谢星星 实习生 苏怡莲 通讯员 张存金 陈建鋆

这是一场自上而下、全民参与、久久为功的守望古厝行动。

八闽首邑,五千年前昙石山文化发源于此,福建的文明也从这里开始。悠久的历史、深厚的底蕴,给这片热土留下了丰富的文物资源。

而今,饱含着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背负着文物保护的历史重任,一系列有创新、有力度、有情怀的保护举措在闽侯轰轰烈烈展开,保护古厝、传承文化成为闽侯人的行动自觉。

闽侯:守望古厝 延续文脉

白沙永奋永襄厝。记者张人峰 摄

闽侯:守望古厝 延续文脉

白沙远济桥。严亮 摄

闽侯:守望古厝 延续文脉

灵济宫内的御碑亭。王立强 摄

闽侯:守望古厝 延续文脉

鸿尾溪源寨—雨中天井。卓仁勇 摄

这里有行之有效的创新机制

文明如水,润物无声,每一处历史文物和文化遗产都延续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守住文脉,必须从源头开始保护。在闽侯,这一思想转化为行之有效的创新实践——项目选址八部门联审机制。

“一切以文物优先。”闽侯县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局长林升介绍,去年,闽侯对全县不可移动文物定线落图,将文物纳入八部门联审,任何项目建设都要为文物让路。

闽侯二桥是闽侯近年单体最大民生项目,是助推闽侯大县城跨江联动发展的重要内容。就在八部门联合审批闽侯二桥项目时,发现一处匝道设计涉及白头山遗址。改方案!尽管要多投入成本,项目方仍二话不说重新设计。

行之有效的机制在不断实践中转化为各方自觉。在竹岐安置房建设项目中,发现涉及文物点苏洋桥,建设方积极主动保护,不但更改建设方案,还落实苏洋桥的保护和修复工作;在旧城改造中,想方设法保留历史建筑,进行原址保护;在324国道连接线提升工程中,为避开文山窑历史遗址,改方案再设计……

2018年以来,闽侯共完成200多个项目选址涉及文物保护区审批工作,有效避免因城乡项目建设发展而使文物遭受损毁的现象发生。

这里有满怀深情的修复建设

在闽侯,各方致力让群众和游客在走街串巷中就能触摸历史。

正在火热建设的昙石山特色历史文化街区便是其中一项重点项目。自项目设计动建以来,这里就陆续上演着动人的文物保护故事。

“你们拆牌子的时候都要小心再小心,动作别太大。”近日,记者来到昙石山特色历史文化街区时,负责古建筑迁建的杨工正在叮嘱工人谨慎施工。街区共有4处迁建古建筑,均来自竹岐乡春风村。“每座古建筑都根据不同零件一一编号,人工拆下,再运来街区原样组装。”杨工告诉记者,在拆解搬运时,有的梁长达十几米,无法用车辆运输,全是靠人工搬来的。

拆解费力,组装也不容易。“比如这座227号老宅,有几处雕花非常复杂,费了老大劲才装好。”杨工嘴里说着苦,眼里却带着笑。杨工是福州人,从事古建筑拆建十几年了,对每一处经手的老宅都倾注了感情。

不光杨工,负责修复工程的熊工和他的团队同样满怀深情。“我们的原则是最小干预,修旧如旧。”熊工告诉记者,为最大程度修复文物点的残缺,他们与专家反复讨论研究,更深入走访相似建筑寻找蛛丝马迹。在闽侯县不可移动文物点——横屿程由灿厝修复中,光燕尾脊的角度就调整了三五次,整整花了半个月才做好。

如今,修复工作和4座古建筑的迁建工作已进入尾声,正在进行最后的景观提升。“希望我们的努力能最大程度还原古建筑面貌,也算为传承中华文化出点力。”杨工和熊工如是说。

这里有责无旁贷的责任担当

作为先秦闽族的发源地,在古代文明的指引下,闽侯人自强不息,人人争当古厝守望者、文物保护者。

目前,闽侯有文物管理保护志愿者213名,这一数字还在不断扩大。白沙镇新坡村村民江爱盛是其中一员。日前,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在永奋永襄厝为游客讲解。“我从小在新坡古厝里长大,听老人们讲悠久的历史故事,我想这些都是宝贝,要一代一代传下去。”江爱盛认为,每个人都有责任传承中华文化。

早在1992年,江爱盛就自觉担起守望古厝的责任。他跟专家学习专业知识,向村民传播保护意识,组织志愿者开展宣传活动……如今,在他的号召下,连村里90多岁的江连金都加入了志愿者队伍,一有空就在古厝给年轻人讲历史。“2006年村里还组建了古厝管理委员会,村民自发成立保护协会,大家都想出份力。”江爱盛说,村民们轮流值班,积极做好防火防盗工作。

村里珍视文物、保护古厝的行动还传递给在外的游子。“每年回来逛古厝都有不一样的感觉,这里的深厚文化底蕴太动人了。”常年在外经商的江本辉告诉记者,现在他经常带孩子回乡,回乡必来古厝,让孩子从小学会保护文物、传承文化。

灿若星辰的文化遗产,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放眼闽侯,全县上下牢记习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论述,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让文物的光芒穿越历史、照进现实、点亮未来。

闽侯:守望古厝 延续文脉

修建中的昙石山特色历史文化街区。记者张人峰 摄

闽侯:守望古厝 延续文脉

文保志愿者在昙石山特色历史文化街区服务。记者张人峰 摄

闽侯:守望古厝 延续文脉

古厝与高楼在闽侯和谐共存。记者张人峰 摄

这里有抢救文物的刻不容缓

心有高标,方可致远。做好文物保护工作,树立科学理念至关重要。

2002年,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同志为《福州古厝》一书撰写序言。他在序中写到:“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历史,保存城市的文脉,保存历史文化名城无形的优良传统。”这一重要思想为闽侯保护文物提供了根本遵循。

“还好当年把构件都找回来了。”望着正在修复的廷坪龙津桥,闽侯县博物馆负责人周丕铧感慨万分。2016年,受台风袭击,山洪冲毁了县内5座古廊桥。为找回散落的廊桥构件,闽侯人沿着河、绕着溪,步行找寻了几天几夜,终于将大部分主要构件找回。

闽侯的古廊桥文物资源尤为丰富,除了省保、县保,还有许多文物点。今年,闽侯启动了古廊桥的专项修缮保护。闽侯还将推出一年一专题文物修复工作,用若干年时间将全县文物全面修复保护起来。

抢救修缮保护的故事还发生在赤塘山遗址。一项省重点项目建设时,一发现涉及赤塘山遗址,县里便与其达成了保护共识。很快,项目方主动出让土地作为遗址公园,还投入200多万元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墓壁保护等,为考古研究增添了新的珍贵资料。

对全县文物点实行挂牌管理,对古厝、古祠等木构文物进行白蚁专项整治、电线套管改造、配备灭火器……如今,一项又一项保护措施陆续推行。2017年以来,闽侯安排常规文物修缮经费和重点文物保护工程经费3650万元。2018年以来,共实施文物保护工程11项,总投资近2080万元。

真实性保护、整体性保护、发展中保护,一幅城镇化与历史文物共同发展的美好画卷在首邑大地徐徐展开。

这里有形式多样的活化利用

让沉寂的文物在百姓生活中“活”起来,是文物利用的创新探索。社会认养做法正在闽侯多座古厝试点,“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成果共享”的文物保护利用新机制正在形成。

在白沙镇林柄村,作为当地清代木构民居建筑和典型实例的古厝李宅,正迎来“新生”。记者看到,古厝周边的民房正在改造,古厝内部正在修复提升,全新的“有书香、有颜值、有乡愁”定位让这座历经风雨的老宅更有韵味,也更贴近民生。

“我们结合共享概念,打造书院空间,让历史走进生活。计划通过开展国学活动,为村民、游客提供近距离感受历史文化的教育基地。”闽侯县乡村振兴促进会秘书长王晓岚介绍。

不止古厝李宅,溪源寨、自钿厝、林柄横楼等古厝也正在筹划社会认养中。不久的将来,这些古厝将华丽转身,走到千万群众身边。

除了社会认养,闽侯重磅打造的县博物馆新馆,通过高科技手段让历史瞬间“活”起来,成为群众、游客热捧的好地方。

永嘉之乱,衣冠南渡,林、黄、陈等八个中原大族入闽定居。为生动还原这段历史,闽侯县博物馆打造了全新CAVE沉浸式空间,以视觉艺术直击观众,让人“身临其境”。

“活起来”的文物和历史,正不断走近百姓、走向世界。

责任编辑:黄仙妹

最新福州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知名电竞企业遭“跨省执法” 超4亿资金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