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福州新闻
分享

海峡网10月9日讯(福州日报记者 黄戎杰 孙漫 见习记者 汪培清 图片除署名外均由记者张人峰提供)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治理,能有力提升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作为该系统的核心成员,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尤为重要。

位于闽清县西部的福建雄江黄楮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黄楮林保护区”),是闽江干流上唯一的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也是福建省“三纵一横”生态廊道体系中最主要的栖息地节点之一,更是闽江下游重要的生态屏障。

为守好这一难得的生态空间,依托《闽江流域(福州段)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控制性详细规划(20180年~2020年)》,围绕生境受损、棕地占用、设施欠缺、景观单一等短板,黄楮林自然保护区的生态修复和保护被作为重点项目加以推进。

深山幽谷藏千奇 碧水清溪绕密林

黄楮林保护区景色优美。

从闽清县城沿闽江西行至戴云山脉与鹫峰山交接处,一路奇峰连绵、林海莽莽。目前全国连片面积最大、世界稀有的黄楮林自然保护区就隐匿其中。

这里群山环绕,满目青翠,除了成片的青冈林,还有南方红豆杉、福建柏等珍稀植物点缀其间,亦是众多野生动物的栖息繁衍之地。黄楮林温泉生态旅游区掩映林中,更添几许清幽。游客们既能泡温泉解乏养生,亦可沿蜿蜒的栈道循溪探秘,呈现出一派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和谐景象。

“黄楮林保护区就像福州的天然氧吧,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涵养闽江水源上意义重大。”闽清县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目前保护区的生态保护及修复更讲究整体性与系统性,从林权赎买、生产性企业搬迁、石潭溪流域整治及封山育林等方面着手,实现保护区环境的整体提升。

深山幽谷藏千奇 碧水清溪绕密林

工作人员进行保护区自然资源调查。(黄楮林保护区管理处供图)

除旧貌 守住区内好生态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这片珍稀动植物赖以生存的生态宝地,曾引进不少生产型企业、砂石场、施工营地等,视觉及噪声干扰、废弃物排放等行为,频繁侵扰着保护区的宁静祥和。

去年8月,一场声势浩大的拆除清退行动在石潭溪口区域内展开。各种生产性企业如期停产,搬迁至保护区外;此前遗留的废弃厂房、生产设施、砂石场等被一一拆除……

“现在‘破旧’工作已经在收尾了,裸露边坡、溪流湿地的整治和生态修复即将展开!”黄楮林保护区办公室主任黄永辉带着记者来到石潭溪大桥桥头,钩机和施工人员正加紧作业,对一处钢架结构厂房进行破拆。记者看到,拆除“阻隔”后的石潭溪沿线显得通透许多。

黄永辉告诉记者,减少保护区内的生产活动,能从源头上直接减少所在区域野生动植物受到的固体废弃物、废水排放、噪声污染和人员侵入等外源性的直接干扰。同时,针对保护区内宣教、管护、监测、配套设施不足的短板,原先的地块拟改建为珍稀濒危植物繁育基地、野生动物救助站和生态环境保护科普教育基地等,配建停车场、公厕等基础设施,让更多的市民游客了解、爱护保护区。”

深山幽谷藏千奇 碧水清溪绕密林

保护区内的小麋鹿。(黄楮林保护区管理处供图)

深山幽谷藏千奇 碧水清溪绕密林

管理人员正进行保护区内本土动物标本建档工作。

重修复 呵护森林高颜值

“留住绿水青山,才有金山银山。”黄永辉说,为了将绿色转化为村民口袋里的财富,闽清县以政府赎买的方式收归保护区内林权7600亩,计划分2年实施,力求实现“生态得保护、林农得利益”的双赢目标。据了解,今年的4000亩赎买工作已顺利完成,2020年内将完成剩余3600亩的林权赎买工作。

赎买完成只是第一步,今后这些林地都将因地制宜调整为生态公益林,并进行适度更新。林下会补植闽楠、红豆杉、红锥等乡土阔叶树和名贵阔叶树,促进其向地带性常绿阔叶林演替,有效破解生态保护与林农利益的矛盾。

在加快推进赎买工作的同时,为让黄楮林内绿意更显、绿质更佳、“新绿”不断,保护区及其外围东桥镇等的封山育林工作同步展开,总面积达2.25万亩。“对森林封育区内自然繁育能力弱或幼苗、幼树株数较少或幼苗幼树分布不均的地块,我们会进行补植或补播,让森林质量更佳。”黄永辉说,这样的细心呵护,有助于林内养分积累,能促进天然林分更新,达到修复目的。此外,封山育林还能有效减少人为偷、盗、伐林木,减轻人为活动给森林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给更多野生动植物扩大栖息空间,更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

抓核心 打造特色好景观

在聚焦保护区风貌整体提升的同时,为让沿线景观更具特色、更显生态,此次生态修复还计划对重要节点进行全方位景观升级,力求提升黄楮林的吸引力。

发源于白樟镇,属保护区四大溪流栖息地之一的石潭溪水系,便是一个核心节点,其覆盖范围12.6平方公里,最终自石潭溪口流入闽江水口电站库区。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石潭溪部分河段岸边场地开始被一些生产性产业项目“攻陷”,棕地污染、水系淤堵及河口河道硬质化、山林地裸露、水土流失等系列生态问题显现,这些都是山水林田湖草要协同解决的重要内容。为让沿线生态环境有根本性的改善,石潭溪被列为生态修复示范重点区。

记者了解到,该项目建设内容包括驳岸、生态护坡修复、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园区道路整治及景观改造、绿化工程等,总规划面积超46.6万平方米。结合沿线实际,规划有入口服务点、棕地修复园、生态科普廊、科技培育园等节点,在呵护好石潭溪沿线自然生态的同时,打造一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保育示范区。

“目前,施工图设计、历史遗留场(厂)搬迁拆除等前期工作已顺利完成,力争年底前进场动建。”黄永辉说,通过统筹溪流沿线山林、河流、农田等生态斑块治理,将筑起保护区内山清水秀、山环水绕、物种丰富的自然生态格局。

深山幽谷藏千奇 碧水清溪绕密林

保护区内的凤头鹰。(黄永辉 摄)

深山幽谷藏千奇 碧水清溪绕密林

黄楮林保护区的绵延群山。

亲历者讲述

14年守好一个“家”

黄楮林保护区办公室主任 黄永辉

自2005年开始在保护区工作,它的点滴“成长”我都参与其中。作为“国字号”的保护区,它的管护要求更高、内容更多,为守好这片“后花园”,在市、县相关部门的支持下,企业搬迁、封山育林、林权赎买、生态修复等工作不断推进。当然,在工作中,我们少不了和难题作斗争。为了保护区的持久美丽,不少村民、企业主也都能理解支持。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原先保护区里尘土飞扬的建设场景早已消失不见,绿量、绿质都有了显著提升,整体景观也更有层次感,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都渐趋稳定。

为了长久守好这块生态的金字招牌,系统性、整体性的生态修复和景观提升正如火如荼展开。虽然我们任务更多、更忙碌,但大家依旧坚守“阵地”,期待保护区的再飞跃。

保护区的“活地图”

黄楮林保护区雄江管理站负责人 林孝钗

我是一名有40年工龄的“老兵”,1985年开始在林业系统工作,从此和保护区结下不解之缘。2014年,雄江管理站建起,我就一直在这里驻扎。

时间长了,这里的一草一木我都了然于心,被大家称为“活地图”。我们管理站的管护“版图”挺大,涉及雄江镇和桔林乡12万亩的辖区范围,工作任务自然也不轻松,常常需要身兼数职。野生动植物巡护、清理垃圾、森林防火、制止非法采伐和盗猎等,都是我们的职责范围。因为常有突发情况,我们的工作都是24小时“在线”,每天要完成五六十公里的巡山任务,很多时候只能徒步前进。在微信朋友圈里,我们的步数可是长期“霸屏”。

寒来暑往、日出日落,我见证了保护区里森林植被的恢复、野生动物数量的增加,相信随着保护修复工作的推进,这块宝地能被更多人知晓,共同呵护。

深山幽谷藏千奇 碧水清溪绕密林

保护区内生产性企业搬迁拆除工作收尾。

专家视角

落实顶层设计摸清生态“家底”

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教授、自然保护专家、生物多样性专家 李振基

黄楮林保护区有着全国范围内不可替代的亚热带植被类型和生态多样性特征,这是它得天独厚的品牌优势和生态资源。做好保护区内方方面面的保护修复工作,对闽江沿线生态环境保护、水源涵养、下游发电站运营等都具有重大意义。

2007年,为做好保护区的顶层规划,我全程参与了黄楮林自然保护区的综合科学调查,并于2010年出版了《福建雄江黄楮林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为申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我们不断拓展保护区内的栖息地范围,且划定了占地超30%的保护区核心区,为黄楮林的保护修复守好底线。随着“家底”摸清,保护区的功能定位、管理经营和事权划分上也已界定清晰。

在省、市政府的支持和管护人员的精心呵护下,这些年,保护区建设成果斐然。当下最重要的是围绕顶层设计加快落实各项行动,加强保护区在自然保护、风景旅游和地域发展中的定位,也希望各部门和相关机构能在专项资金、专业人才配备上给予更多支持,让保护区更好发展。

责任编辑:黄仙妹

最新福州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盛世莲开】习言道|澳门是伟大祖国的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