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福州新闻
分享

福州市建设局持续推进城区治堵项目建设 309个项目完成

南台大道北园互通。

海峡网10月28日讯 (福州日报记者 孙漫/文 叶义斌/摄作为福州城区治堵工作“主力军”,市城乡建设局(以下简称“市建设局”)将抓好民生工程作为开展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生动实践,聚焦百姓最想最忧最盼的问题。目前,309项治堵硬件建设项目顺利完成,有速度、有品质的榕城交通网正渐渐织就。

“实”字当头 聚焦痛点勤出招

“硬件项目就像给堵点‘动手术’,用最合适的方法实现最佳效果。”市建设局城市建设处处长王金露是经验丰富的“老城建”,自2016年福州成立缓解城区交通拥堵工作小组以来,他和同事们跑遍了大大小小的治堵现场。

结合“一线工作法”,市建设局坚持用地问题每月一协调,管线问题每周一督促,现场管理每周一例会,通过现场办公、指挥、协调,做到发现问题在现场,解决问题不过夜。在项目初期,就严把招投标,优选施工单位,让技术、资金和管理保障有力。项目末期则优化考核模式,制定多种奖励制度,调动施工单位的积极性。“还有《责任清单》这个‘军令状’,通过‘一周一汇报、一月一小结、季度回头看’,让工作有依据、安排有条理、责任有落实。”王金露说。

二环五四路口被市民称为市中心最大堵点。面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市建设局坚持用新思路破解老难题,1个多月的现场调研,一路“绿灯”的审批环节,按“慢进快出”理念,4个匝道被“见缝插针”摆下,保障快速出城。此外,还制定夜间12点到凌晨5点避开交通高峰期的施工方案,施工环节也分步走。先完成管线迁改、便桥搭建、苗木迁移等施工,再启动匝道建设,大量采用钢结构“骨架”,让翩翩“蝴蝶”振翅高飞。

“细”字为先 百姓声音重落实

为把治堵项目建在老百姓的心坎上,市建设局始终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实效为标尺,按“一路一方案、一点一方案”细化实施。在施工过程中,不断吸收市民意见建议,奔着问题去、瞄准问题改,让治堵效用最大化、施工影响最小化。

“尤溪洲大桥北桥头的治堵改造,就把慢行交通一并考虑。”王金露介绍,除增设2条左转匝道连接江滨西大道,解决江滨西大道与尤溪洲大桥交通快速转换外,他们还针对市民反映特别强烈的行人、非机动车出行难题动起脑筋。通过与交警部门、业主及设计单位现场踏勘,研究出慢行系统的精细化方案——新建“井”字形互通人行桥,实现非机动车、行人与机动车的完全分离,更方便了各方向慢行系统的互联互通。

同属重大治堵项目的工业北路延伸线南段工程,是西二环的“解堵良方”。受用地局限,新建隧道与梅峰山地公园“不期而遇”。为守好市民喜爱的美丽景观,眼下国内最长的单向管幕施工法已上阵。“相当于在水体景观、公共建筑和隧道间罩起一层半拱形的保护罩,施工时无噪声和振动,无需降水作业和大范围开挖,让隧道掘进和景观保护并行不悖。”王金露说。

“量”字做足 速度品质兼有之

3年的治堵攻坚战,福州成绩亮眼:年平均建成道路公里数从2013年至2015年期间的每年48公里,增加到每年100公里;截至2018年底,城区(五区)道路总长2155公里,道路密度8.05公里/平方公里,均居全省前列。目前,“两环十五射五纵七横”的路网格局已全面筑起。年底前,城区(五区)路网密度有望达8.1公里/平方公里。

“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王金露说,立足新一版城市总体规划,治堵专员们正努力做好老城与新城衔接,按“轴向”骨架布局目标,加快改善老城现有交通薄弱环节,在提升配套设施的同时,为治堵添上“品质”一环。

眼下,围绕完善骨架路网、加快新区道路建设、打通交通瓶颈节点及结合旧改破解症结等四大着力点,福马路提升改造、新店外环路、三江口片区道路、工业路节点提升改造等项目持续推进,春节前,还有52项治堵硬件项目将完工。

责任编辑:黄仙妹

最新福州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黑曜石称《宣誓》规模会小于《天际》等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