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福州新闻
分享

高氏文昌阁里的朱夫子家训。记者 吴晖 摄

高氏文昌阁里的朱夫子家训。记者 吴晖 摄

福州日报记者 吴晖

新一轮福州古厝保护提升计划项目2月底全面复工。15日,记者跟随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库成员陈木霖走进上下杭,实地探访已完成修复的市级文保单位高氏文昌阁,听陈木霖讲述修复背后的故事。

原样保留石门框

位于上杭路134号的高氏文昌阁始建于清嘉庆年间,依大庙山而建,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1331平方米。后山原为高氏书斋,双层木构八角形结构,飞檐翘角,重檐歇山顶,为穿斗式构架,阁内的吊柱、雀替、斗拱、云楣、花格窗棂等木构件造型粗犷、雕刻豪放,具有典型的明清建筑风格。

15日,记者走进高氏文昌阁,一道石门框迎面而立。陈木霖问记者是否能看出门框的与众不同之处。“这是灰塑石门框?”记者答道。陈木霖用手指敲敲门框,又敲敲门框边的门墙,前者声音有点闷,后者则清脆多了。原来,灰塑石门框只是表面现象,门框里面是用砖头砌成的,外层再铺以壳灰(贝壳制成的灰)、麻筋等,采用灰塑工艺呈现出石门框视觉,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当年备料,石头可比砖头难多了,高氏文昌阁的灰塑石门框体现了建造者的用心,所谓‘物以稀为贵’。”陈木霖分析道。

记者注意到,石门框镶嵌的两扇木门不仅厚实,而且用料讲究。陈木霖说:“木门是用苦槠树制成的,特别耐火。古厝最怕着火,用苦槠树制门非常合适。目前在已知的上下杭古厝和历史建筑中,仅发现此处的门取材苦槠树。”

修复前,灰塑石门框已显斑驳,且不少地方已破损。修复时,石门框局部残损只作修补,保留原样。陈木霖告诉记者:“文物修复一定要尽最大限度保存历史信息。”

匠心修复杠梁

修复前,高氏文昌阁木构件损毁严重,二进一根杠梁两端榫头严重腐烂,三进两根杠梁表面糟朽严重,除了换梁似乎没有别的选择。但从事古建筑修复数十年的陈木霖别具匠心,大胆提出采取嵌补榫头和挖掉杠梁表面腐烂的部分,再用木头进行镶补,然后进行加固、做旧处理。

15日的探访中,当陈木霖指着修复的杠梁,道出这一秘密时,记者一看再看,看不出任何破绽。

悉心保护“历史信息”

15日记者还注意到,前院厢房处醒目地立着一面朱夫子家训。

陈木霖告诉记者,2018年底他首次来高氏文昌阁勘察时看到,虽然阁内比较乱,但朱夫子家训被严严实实地用纸覆盖着。当时他叫人小心翼翼地揭开纸张,鎏金的朱夫子家训赫然显现。“当时我非常感动,这体现了福州人崇文重教的风气。”陈木霖感慨地说。

高氏文昌阁修复时,为了保护朱夫子家训,同时也为了便于运送材料方便施工,陈木霖特别派人将由6扇木刻组成的朱夫子家训拆下,逐一编号,先放置到安全地方保存,施工完成后再根据编号重新组装。

陈木霖告诉记者,施工时,工人看到朱夫子家训两边石头地面的云样纹饰模糊不清,准备“努力”修复,他当时急得大喊:“这是高氏文昌阁的历史信息,弥足珍贵,不准动。”

责任编辑:赵睿

最新福州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米其林指南首份省级指南聚焦“福建味道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