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福州新闻
分享

采用科学种植方法 长乐前董村续写“红薯故事”

董锋渠在检查红薯生长情况。

福州晚报记者 徐文宇 文/摄

“引薯乎遥迢德臻妈祖,救民于饥馑功比神农”,这副刻在福州乌山风景区先薯亭两侧的对联,将长乐人陈振龙等与妈祖、神农并列,纪念他们引种红薯、拯救乡民的功德。

目前,长乐有一个村子传承陈振龙的精神,以现代科学方法种植红薯,每年生产红薯可达1000吨、优质红薯苗千万株。2019年,由该村65户村民组成的长乐区富农达农民专业合作社,被评为省级示范合作社。

与省农科院合作

研发新品种新技术

6月12日上午,天气炎热。在长乐文岭镇前董村的红薯田里,来自省农科院、福建农林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向村民传授红薯病虫害防治与高效栽培等技术。

作为合作社带头人,39岁的董锋渠脸晒得黝黑,在现场忙前忙后。

据了解,该合作社种植基地达500多亩,年产红薯可达1000吨,带动周边100多户农民就业。

让董锋渠引以为傲的是,他们与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达成战略合作协议,获得种植优质紫色甘薯新品种“福薯24”的授权,合作研发新品种新技术,销售范围辐射福建乃至新疆、甘肃、山东、江西、湖南等地。

“福薯24”是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育成的优质紫色甘薯新品种,2014年通过国家鉴定,具有高产、优质、淀粉率高、适应性强、耐贮藏等优点,曾获得国家甘薯品种擂台赛南方食用组冠军。

目前,富农达农民专业合作社先后获得“长乐番薯”绿色食品标志、“富农薯”商标品牌及“长乐番薯”国家地理标志使用授权,成为福州市重要的红薯生产实体。

讲究科学种植

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现代种植要讲究科学,多年来合作社一直与省农科院、福建农林大学、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福州市农科所等单位的专家保持良好关系,让他们传授病虫害防治等技术,受益颇丰。”董锋渠说。

“长乐的番薯生产地是沙地,生长的红薯大小均匀,口感面、甜,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董锋渠告诉记者,合作社很重视番薯品种的选择,除了“福薯24”,去年他们还试种了全国各地100多种番薯,从中选择了七八种,今年大面积种植。

在现场,董锋渠和种植户展示了使用农业机械进行耕地、栽插作业。以前三人小组每天最多种植六亩地,现在使用农业机械,三人小组一天可种植七八十亩地,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为了增加红薯附加值,该合作社如今实行统一包装、统一定价、统一销售。为了拓宽销售渠道,合作社还在当地供销社的引导下,成立了长乐番薯种植交流群,建设电子商务网络,参加各种农产品展销会,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采用科学种植方法 长乐前董村续写“红薯故事”

乌山风景区先薯亭。

传承陈振龙的精神

在家乡种最好的红薯

“一生只求能种好这棵长乐番薯”,这是富农达农民专业合作社追求的目标。

而这与长乐历史名人陈振龙有直接关系。董锋渠告诉记者,他在日本打工多年,2012年回国后,想找点事情做,当时读到了陈振龙冒险将红薯引进国内的故事,下定决心传承陈振龙的精神,在家乡种植最好的红薯。

根据公开资料,1962年冬,郭沫若在福建时,曾特地去福建省图书馆查阅一本书——清乾隆三十三年刻印的《金薯传习录》。这本书专门写红薯的栽种方法、培育过程。

书里记载,陈振龙是长乐青桥村人。年未二十中秀才,后乡试不第,遂弃儒从商,到吕宋岛(今菲律宾)经商。陈振龙见当地种有朱薯,耐旱易活,生熟都可食,有“六益八利,功同五谷”。明万历二十一年五月,陈振龙不顾当地政府不许朱薯出口的禁令,将薯藤绞入船只吸水绳中,渡海带回福州培育。

后福建巡抚金学曾,允许试种朱薯救饥荒。当年试种成功,金学曾于次年传令遍植,解决闽人缺粮问题。闽人感激金学曾推广之德,将朱薯改称金薯,因其由外国引进,又称番薯。

为纪念陈振龙引进薯种和金学曾推广种植之功绩,清道光十四年,福州人何则贤在乌山建先薯祠,后祠被废。现存先薯亭建于1957年,上个世纪90年代重修,2007年又再次修缮。

责任编辑:赵睿

最新福州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盛世莲开】习言道|澳门是伟大祖国的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