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福州新闻
分享

“人的一生只要能做成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就很值得。”在李仲福看来,全家能够参与闽宁协作事业,是一生的精神财富。两年多时间里,他带给那片土地的,除了开出一个个根治贫困的“药方子”,还铺设下一条条通向小康的“新路子”。

福州援宁干部李仲福扶贫协作二三事

李仲福(左一)在农户地里查看萝卜生长情况。(受访者供图)

全家动员

去黄土高原尽一份力

2016年11月,时任马尾区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的李仲福作为福建省第十批援宁干部,赴宁夏固原市原州区,挂职任区委常委、副区长。

时值严冬,当地天气寒冷干燥,作为南方人的他很不适应,除了时不时流鼻血,还有高原反应带来的头晕、恶心和失眠。但是,这一切他都扛过来了。不仅如此,在他的提议下,妻子也主动请缨加入到援宁支教队伍,一同去的还有11岁的儿子。

了解到当地需要“传帮带”的优秀教师,李仲福将此事告诉了身为福州市级学科带头人的妻子陈莹。“我也过去吧,让西部山区的贫困孩子接受更好的艺术教育。”陈莹果断作出决定。可是,孩子怎么办?

“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是这种经历对他的成长也是一种锻炼,有困难总是可以克服的。”李仲福说,全家经过商量,决定带着孩子一起去固原。

夫妻两人一个经常下乡,一个又要上课,孩子午饭常常没有着落,只好放学后一个人在家吃些干粮。由于当地教学经常使用方言,孩子一两个月后才适应语言环境。每次想到这里,李仲福总觉得亏欠了孩子。但是,他们的付出却给当地贫困群众带来了出路和希望。

深挖“穷根”

实现“造血式”扶贫

李仲福到固原的第一件事,就是挨个走访11个乡镇。“老百姓的贫困是千差万别的,我们工作组根据不同的情况,因地制宜、分门别类地制定帮扶计划、帮扶措施。”回忆起当时的情形,李仲福历历在目。

有的家庭没钱给孩子上学,李仲福就牵头通过设立企业家捐资助学帮扶基金,帮助解决就学问题;固原一些贫困山区水土流失比较严重,不适合老百姓居住,工作组就制定搬迁扶贫计划,设立了福马村,还种植生态林,进行生态扶贫。

李仲福通过走访发现,就业技能弱是导致贫困的根源之一,如果能让群众拥有一技之长,就能够帮助解决贫困问题。于是,他立刻与位于马尾区的飞毛腿集团对接,探索创新“助学带就业”扶贫模式。该公司积极配合,设立600万元助学基金,在原州区成立飞毛腿高级技工学校原州分校,按照“1+1+1”培训模式(1年在原州学习、1年在飞毛腿总校学习、1年带薪在飞毛腿公司实习),分3年培训学生,实现就学与就业“零距离”。

固原有很多特色农产品,可是一直“养在深闺人未识”,何不“西货东卖”,将这些好货引入福州消费市场?想到这里,李仲福马上谋划起消费扶贫的路子。

他很快回到福州,协调建设宁夏六盘山特产馆,搭建消费扶贫平台,并且约法三章:第一,特产馆只能销售宁夏的农特产品;第二,产品价格只能由供应商定价;第三,所有产品必须跟贫困户挂钩。

如今,李仲福推动建设的宁夏六盘山特产馆已在福州市多地开花,将宁夏特色农产品销得更远。既帮助原州区农户和经销商实现稳定增收,又让福州市民可以在家门口买到物美价廉的宁夏土特产,李仲福觉得,这个“红娘”当得值!

作为福建师范大学第二附中高中美术学科高级教师,陈莹在9个月的支教时间里,通过艺术鉴赏培育学生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推动福建师大第二附中与固原五中结对共建,在固原五中高中部设立“船政班”,让更多的山区孩子得到“海风”滋润。

密切联系

明天一定更美好

人归闽,心挂宁。回榕已一年有余,李仲福一家一直和固原的父老乡亲保持密切联系。

去年春节,已回福州的李仲福做了一个梦。“我梦到跟那个村支书一起养牛养羊,很开心。”李仲福说,村支书名叫海龙,曾是他包村的一名贫困户。在援建工作组的帮扶下,海龙不仅自己养起牛羊,还带领全村一同养殖脱贫致富,后来被大家推举为村支书。

“两年来,有您的关心、关注、关怀才使我完成808天闽宁协作的重任。”“我要是来福建就找你喝茶。”直到今天,李仲福还保留着他和固原父老乡亲的每一条短信。

“过去说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现在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一方水土不但能够养活一方人,最终还要富起来一方人。”李仲福坚信,他眷恋的这块土地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福州日报记者 张笑雪

责任编辑:赵睿

最新福州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福农优品·我在家乡等你来”网络直播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