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福州新闻
分享

福州白马河出现墨带——不是污水,是鱼群!

白马河水清岸绿。记者 叶义斌 摄

福州新闻网8月3日讯(福州日报记者 孙漫)“有污水偷排进来!”“这河道不是治理了吗,怎么变黑了?”作为城内的“明星河道”,白马河这两天不时出现墨带,引来不少市民质疑。3日,记者从市水务集团获悉,这些墨带并不是污水入河,而是成群结队的非洲鲫鱼。

3日上午,记者来到勺园一号附近的白马河沿线,不少居民正在散步,该河道治理业主单位市水务集团的巡河人员在沿河巡查。“你看,就是这些墨带。”在该巡河人员的指引下,记者看到,河道内确实有不少鱼群。

巡河人员的手机里,展示了接诉后当天的河道实景。远远看去,绵延10多米的“污水区”逆流而上,形状并不规则,远看黑乎乎。“走近了闻不到异味,而且治理后,沿线并没有排污口。”

在一段视频中,记者看到,为验证“污水”情况,巡查人员捡起石子向河中抛去,受到惊扰,“污水”立刻四散开去。原来,那是群聚的小鱼。“我们还取了水样!”该巡河人员说,他们专门在发现“污水”的区域取了水样,水较清澈,并不是浑浊的污水。

这些小鱼是什么鱼,对水质有影响吗?带着市民的疑问,记者咨询了福建农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张志兴。张志兴告诉记者,从图片判断,这些是非洲鲫鱼,又称罗非鱼。“它们在比较小的时候,有群居习惯,天气炎热或缺氧时,会浮到水面上觅食。”因为它全身鳞片发黑,乍看起来就像是“黑炭”,在内河“组团游”时,就会造成“行走的污水”的视觉假象。

张志兴说,非洲鲫鱼繁殖能力很强,两代后就会呈指数级增长。如果内河水质太差,非洲鲫鱼没法存活。在内河生态系统中,非洲鲫鱼对净化水体有积极意义,可以吃掉水中的藻类,减少氧气消耗,让水质变好,形成良性循环。“我们福州内河出现了数量庞大的鱼群,也证明了水系治理后河道水质的改善。”

在水质保持方面,记者了解到,西湖及新西河泵站“纳”来的闽江水,是白马河的主要补水水源,通过全方位控源截污,白马河的水质有了更好保障,水多水动的美景也成为亮点。相比治理前,水里的鱼群数量有明显增加。

白马河的源头水也有保障。市城区水系联排联调中心水质监测站相关负责人介绍,根据最新水质监测,西湖出水口水体主要水质指标基本保持在地表水Ⅳ类水水质,相比治理前有了明显提升,湖面干净整洁无异味。

“现在白马河是‘万事俱备,只待验收’。”市水务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该河道现已进入单体验收阶段,5个分项验收已拿下河道、设备2个单项,剩余3项验收本周即可完成。整体水系包方面,28条河道单体验收有望在本月15日前完成,下月15日前完成整体验收。

责任编辑:赵睿

最新福州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党报记者八闽行 | 创新驱动,世遗之城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