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福州新闻
分享

福清“两弹一星”功臣林同骥将上英雄榜

林同骥在美国西雅图。

福州晚报记者 刘琳/文 通讯员凌波供图

每年福州晚报为福州抗日志士纪念墙征集新上榜的英雄,都是对福州抗战史的又一次深入挖掘。近日,福清市东瀚镇东瀚村民拿着8月2日的《福州晚报》来到报社,指着A3版刊登的《福州抗日志士墙将迎来首位院士》,大声对记者说:“我们是来推荐我们村的院士林同骥,他抗战时造飞机、修飞机,还当新飞机的试飞员,为中国空军打击侵略者出了力!我们要他的英名刻上抗日志士墙。”

目睹国破立志报国

林同骥(1918-1993)父亲家族与母亲家族,皆是福州名门。林家祖籍福清市东瀚镇东瀚村。林同骥生于北京宣武下斜街林家大院,1932年夏,进入北京汇文中学读初一。1933年春,长城抗战爆发,林同骥随家人迁往南京,进入金陵中学读书。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后,林同骥随父迁往重庆,进入重庆沙坪坝的南开中学就读。目睹山河沦陷,林同骥誓言一生报国。

勇当新型战机试飞员

抗日战争中,重庆作为陪都,成为日军飞机轰炸的重点,林同骥立志投身航空事业。1938年,他考入从南京迁至重庆沙坪坝松林坡的中央大学航空工程系。

1942年,大学毕业的林同骥到四川南川第二飞机制造厂从事发动机的修理和检验工作,并参与新飞机的试飞。

当时,林同骥的堂兄林同骅正在厂里指挥制造双发动机运输机。第一次飞机试飞前,林同骅问在场的几位检验员:“谁愿意上?”林同骥挺身而出:“我上!”最终,包括林同骥在内的三人一起上了飞机,中国第一架双发动机C-0101号运输机试飞成功。

抗战期间,林同骥常常加班加点抢修、检验飞机,多次参加新型战机试飞工作,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自己的努力。

冲破重重阻力回国

1945年,林同骥考取英国公费留学名额。1948年获得伦敦大学航空工程博士后,他转赴美国,到华盛顿大学做博士后,在稀薄气体领域的研究取得重要成果,被美国柏克莱加州大学请去做研究。之后,林同骥又受聘为美国布朗大学应用数学系研究员,从事流体力学和弹性力学方面的研究。

1955年秋,林同骥冲破重重阻力,与夫人张斌博士一起,带着尚未满月的女儿,毅然回国,进入中国科学院工作。在钱学森和郭永怀的带领下,林同骥参与创建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先后担任了流体力学组组长、“上天”设计院风洞部部长等。此后,他还曾任第七机械工业部701所研究员、副所长,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所长。

1958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创建。当时,钱学森参加了学校筹建工作,亲任近代力学系主任,林同骥被聘为高速空气动力学教研室主任。林同骥主持建立起我国第一个培养高速空气动力学人才的专业教学体系,创造了极具先进性的“旗杆式”(基础+尖端)工科人才培养模式,促使英才辈出。

屡创中国第一

林同骥一回国,就投入空气动力学研究。1959年,他主持设计建造了中国第一座暂冲式超声速风洞和气源系统,创造了第一个超声速流场,为中国实验空气动力学的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他还撰写了中国最早的高速高温物理气体动力学专著《高超声速空气动力学》。

20世纪60年代后期起,世界能源危机对大型飞机提出了跨声速巡航,并对战斗机提出了跨声速机动飞行的要求。林同骥深入研究,获得了无粘跨声速内外流动问题的一系列成果。林同骥还在中国喷气式飞机、航空器研制方面取得一系列独创性成果。

1966年,林同骥承担人造卫星回收方案的研究任务,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开展了对射流理论、小曲率半径喷管跨声速理论研究等工作,并取得重大成果。1980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林同骥不但是中国实验空气动力学奠基人、中国人造卫星回收技术重要创始人之一,还为中国中程导弹、洲际导弹、远程火箭研发成功作出重要贡献。他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特等奖1项、国家发明四等奖1项、国防科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以及中国科学院奖4项。1984年,林同骥获得“献身国防科技事业”荣誉证章。

责任编辑:赵睿

最新福州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第一观察|新时代“一国两制”实践的重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