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福州新闻
分享

一部以记录福州仓山老建筑变迁为创作灵感的绘本《困》,经由“读小库”出版后销售热度一直不减。这是“复园里1号”主理人、90后插画师、城市观察者陈浠的处女作,也是复园路第一次“走进”绘本。

绘本中描绘的复园里发生了哪些故事?陈浠用艺术赋予城市文化温度又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用绘本连接人、连接社区

老建筑是活着的历史,也是可以触摸的时代记忆。作为年轻的插画师,陈浠尤其喜欢观察老建筑,从而成为城市的一名观察者。

深感于老建筑由于城市改造而慢慢消失,邻里关系因居住环境封闭而渐渐疏远,她决定行动起来,用擅长的绘画、影像和视觉设计,让更多人看见身处其中却常常视而不见的城市,进而思索如何突破无形之困。

“没有一种困是长久的,没有一种美是孤立的”,孩童受困于补习班,成人则受困于钢筋水泥的城市森林,怎样才能突破无形困境,让生活再次充满温度?

“创作绘本《困》,是我致力于复原人与城市关系的一次尝试。”陈浠说。

翻开绘本,第一张图是钟表店,这是陈浠在泉州看到的一家钟表店的样子,店名是她自己起的——“时代钟表”。店里,墙上满满挂着各种样式、展示不同时间的钟表。可令人玩味的是,每个人的时间并不同步,“时代钟表”也会渐渐赶不上时代。

在绘本的环衬页上,陈浠画了一长溜的椅子,她说这是福州的“社交椅”。“在仓山,老邻居们喜欢把家里的老藤椅、旧沙发、老木凳摆到户外,这些各形各色的椅子营造了一个属于他们的社交圈。椅子在,温暖和煦的烟火气就在。”她说,很多椅子的漆面坐到油光发亮,便是对这种烟火气的写实,家长里短的恬淡交流,恰恰是城市最悠闲的样子。

陈浠说,绘本是一个很好用的工具,本身就可以创造情境,重组各种议题。“最重要的是我们可以一起思考,用耳朵听、用眼睛看、用脑袋想、用嘴巴说,和身边的人事物情共创、共享、共融。我们现在做的最多的,就是用绘本连接人、连接社区。”她举例说,有一次她把休耕期的农田租下来,带孩子们一起到田里边玩泥巴边读绘本。一开始,孩子们还不想下田去,但最后都舍不得离开。

希望修复更多复园里建筑

在城市改造过程中,保护老建筑,已经从曾经的选择题变为现在的必答题。如何在保护中激活历史文化因子?陈浠有自己的方式。

她现在工作的地方叫“复园里1号”。这栋百年老宅曾经破败不堪,2016年,她和朋友把它租下来,又花了8个月时间改造,可工作室刚搬进来,就得知这里即将拆迁。

“我们觉得不可思议,这里有树有猫有故事,怎么说拆就拆?”陈浠积极奔走呼吁,希望为老宅觅得一线生机。

“对‘复园里1号’而言,2019年4月19日是一个特别的日子。经过多方力量三年多的不懈努力,我们在那天得到消息,明确‘福州复园里1号原址保护’。”陈浠说,城市开发为老建筑让路,意义不凡。

创作《困》时,陈浠在网络上分享过一段视频。镜头里,拆迁工地上一个长长的镜头,带给人们无尽的遐想。很多福州本地人都看不出这个地方是哪里,有说仓山,有说台江。“其实这是南公园,我从小长大的地方。随着城市的发展,很多地标都在变得面目模糊。”她说。

为了挽救记忆中的城市,爱上绘本的陈浠在“复园里1号”组织了“复原力涂鸦”活动。比如,她会牵头给封起来的邻居家涂蓝天白云,希望路过的人不要有一种感觉:这里封起来,就要告别了。

“我们把一面墙变成一幅画,并在上面写上一些祝福语,希望这里可以重新拥抱蓝天,重获新生。”她解释说,从专业角度来讲,绘画常常具有治疗心灵的作用,“复原力涂鸦”是用最轻量的方式开启人们对身边事物以及对自身的觉察。

眼下,陈浠正在创作绘本《蓝》。《蓝》,是《困》的续集,复园路会再次被聚焦,而更多福州街巷生活的横切面,也将被记录进绘本中。

今年,她和团队成员希望能够得到复原“复园里2号—5号”的机会,让它们也可以像“复园里1号”一样,被重新看见,并焕发生命力。

“我将用更多艺术的实践,突破城市无形的隔阂。如果有更多人能看见城市的真实,就会有更多人尊重和善待老建筑。”她说。

(记者 树红霞)

责任编辑:赵睿

最新福州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谭德塞谴责以色列:施加禁令不会更安全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