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福州新闻
分享

福州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综述:标本兼治除旧貌 乡野大地换新颜

九峰村。 林双伟摄

福州日报记者 张笑雪

天蓝、地绿、水清、村美……如今,通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福州乡野大地正悄然发生着可喜变化,一幅生态宜居的乡村画卷正徐徐展开。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部署要求,以“一革命五行动”为主要抓手,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各项任务均取得明显成效。

截至10月底,全市农村无害化户用厕所普及率达99.32%,农村垃圾治理率达100%,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达91.42%;累计实施1792个美丽乡村建设,实现可实施行政村全覆盖。福州先后荣获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市、全国关注森林活动20周年突出贡献单位等称号,永泰县入选2019年度全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明显的激励县。

科学治理有“精度” 乡村颜值靓起来

整洁平坦的乡间道路,摆放整齐的柴草农具,清新别致的菜园竹篱……走进闽清县塔庄镇坪街村,如画的田园风光处处可见。更让人眼前一亮的是,这里的村屋民居纷纷穿“新衣”、戴“美帽”,有的贴上瓷砖,有的用油漆粉饰,原本沉寂的山村顿时感觉鲜活起来。

“这几年,我们以‘一革命五行动’为抓手,结合自身情况,通过政府补助和村民自筹相结合,村里的裸房都有了大变化。”坪街村党支部书记黄家斌说,镇村请来建筑师团队指导工匠,引导有条件的农户在保底裸墙粉刷的基础上,喷涂真石漆、贴外墙砖、做坡屋顶,让建筑既能保持原有风貌,又尽可能协调一致。

乡镇靓、村庄清、人居美。随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的全面实施,福州广大农村旧貌换新颜。

——在农房规范试点行动方面,以保护历史建筑、特色建筑为前提,建立政府、村集体、村民等各方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机制,加强规划布局设计,引导农民合法建房,做到新建农房规范有序。完成既有裸房整治约2.7万栋,农村建筑风貌得到有效管控,实现既有农房整治“镇镇有示范”,整体风貌水平稳步提升。

在晋安区寿山乡九峰村,村里就地取材,利用乡土环保材料元素,打造花圃菜园、景观小节点等,尽量做到自然生态,留住乡村风貌。

在福清市东瀚镇后营村、城头镇吉钓岛,利用海蛎壳建设垃圾收集棚成了当地一道景观。沙埔镇西山村公厕外墙采用海蛎壳装修,既彰显了当地人文、地域、资源等特色,又推进了农村生活垃圾资源化、减量化。

——在村容村貌提升行动方面,统筹兼顾农村田园风貌保护和环境整治,突出乡土特色和地域文化元素,加大传统村落民居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保护力度,提升田园风光品质。共清理村内沟渠3.48万公里,清理畜禽养殖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13.06万吨。在全省率先实施“村植千树”绿化行动覆盖1334个村,面积2.79万亩,新种植果树、乡土树种122.6万余株。

去年底,长乐区开展了“美丽长乐”大行动,围绕“拆、整、清、绿、护”5个专项任务,全面建设“整洁长乐”“绿色长乐”“人文长乐”。一年过去,长乐区城乡面貌显著提升,田间地头的铁皮屋明显减少,昔日堆满垃圾的卫生死角被清理,如今种满助村民致富的果树,残墙断壁也“变身”为休闲娱乐的文化公园。

——在沿路沿江整治行动方面,结合福州实际,打造安全有序、整洁美观、富有地域特色的景观通道。近年来累计拆除沿线破旧搭建163.43万平方米,装饰建筑立面151.79万平方米,新建绿地和绿化带145.98万平方米,修复治理已毁山体和青山挂白22.5万平米,整治沿线环卫597.63万平米。

探索治理有“温度” 农村居民笑开颜

“‘厕所革命’这两年连连升级,现在,我们真正用上了城里人一样的抽水马桶,孙子回来再也不怕厕所脏臭了。”说起村里的升级版“厕所革命”,永泰县富泉乡力星村村民郑仕平笑得合不拢嘴。他说,为了让全村用上真正的抽水厕所,村里不仅引进新技术,还替村民算好了“经济账”。

升级版“厕所革命”得益于净化槽农村污水处理技术的推广应用。近年来,力星村陆续建成3个公厕、81户达标三格式化粪池和一座污水净化槽,率先引进日本先进的净水技术,试点污水处理工艺。净化处理后的水质可直接用于农田日常浇灌,切切实实地解决了生活污水气味难闻的问题,改善了村内的人居生活环境。

永泰县力星村的做法为全市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和启示。今年6月底,福州首场乡村振兴专题现场会在这里举行,聚焦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专题,推广经验做法。

科学高效的工作方法,成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强劲引擎。为了解决当前困扰各地的共性问题,今年6月起,由市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副组长及分管市领导分批次、分阶段组织各县(市)区、市直有关部门,召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专题现场推进会,分别涉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垃圾治理、农村裸房整治等工作。通过现场推进会,各地不断总结好经验、好做法,并予以复制推广,农村人居环境整体工作得到有效带动提升。

——在农村“厕所革命”方面,近3年来,福州以开展《福州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为抓手,大力实施农村户厕无害化改造,实现全市所有行政村户用厕所无害化改造普及率均达90%以上,并同步实施厕所粪污治理,与农村污水治理有效相衔接。合理优化公厕布局,新建一批、改建一批、提升一批农村公厕,健全公厕日常管理长效机制,累计新改建城乡公厕1244座,完成量全省第一。

——在农村垃圾治理行动方面,推行农村生活垃圾干湿分离,加快垃圾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设置垃圾集中收集点,配备收集车辆和保洁员,加快建立完善日常保洁机制和节假日垃圾清运应急保障机制,落实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长效机制,基本建立完善“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置体系,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治理“5有标准”行政村全覆盖。

——在农村污水治理行动方面,因地制宜确定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和方式,加强县域农村生活污水运行维护,确保出水水质满足周边受纳水体功能及环保要求。共完成1652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新建改造三格化粪池15.51万户,建设村庄小型污水处理设施400余套。同时,探索引进净化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三格式+人工湿地”等先进技术,不断提高尾水质量,实现达标排放。

创新治理有“高度”

构建宜居大格局

走进长乐区营前街道长安村,只见村民家家户户门前摆放着“厨余垃圾”“其他垃圾”两个垃圾桶,垃圾桶上还印有二维码。

为了解各家各户垃圾分类情况,长安村创新管理模式,运用“互联网+”,实行二维码刷卡,登录APP即可查看各家各户积分情况,让下村入户检查均实现“用数据和事实说话”。在一套“组合拳”之下,如今的长安村已建立起一套垃圾分类完备体系,垃圾分类意识深入人心。

建设生态宜居乡村,离不开治理创新。近年来,福州立足实际,创新思维,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

举报平台,让治理工作在阳光下运行。去年,市农村人居办与福州日报社合作,依托“福州乡村振兴”微信公众号平台,共同开发上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投诉举报平台。平台面向全市征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问题线索,并统一由市农村人居办受理,按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分工方案,转交市直相关部门或相关县(市)区办理。目前,收到的群众投诉举报件已全部完成办理,并第一时间向投诉举报人反馈办理结果,群众满意度100%。

“数字”赋能,进一步助力治理创新。福州注重运用现代化技术提升管理的高效化,建设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项目信息化、数字化管理平台。马尾区在实施城乡环卫一体化过程中,初步建成数字化智慧管理平台。通过掌握一线管理、保洁效果等情况,实现城乡公厕建成后有专人管护,同时推行现代化管理技术在智慧河长中的应用,持续推动水环境质量的不断改善。

模式创新,成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助推器”。闽清县独创“3456”新模式,以“搭清楚、摆清楚、围清楚、清清楚、扫清楚、拆清楚”的“六清”行动为抓手,打造“庭院美、村庄美、道路美、河岸美、田园美、山川美”的“六美同行”乡村,县域内农村人居环境得到大幅提升。

市农村人居办相关负责人表示,下阶段,福州将按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考核验收结果,以问题为导向,进一步查缺补漏,争取谋划一批可操作性强、易落地实施的重大项目。同时,加大资金扶持力度,进一步拓宽筹资渠道,引导社会资本向农村投入,将项目的建设运营维护引入市场,健全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和管护长效机制,完善网格化环境监管运行机制,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

责任编辑:赵睿

最新福州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福建省第九届红十字应急救护大赛在榕举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