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开国大典12分钟彩色视频曾经刷爆朋友圈,也让AI(人工智能)修复视频技术进入大众视野。福州也有一家AI超高清及智能视频领域的企业,海归博士童同是企业研发团队的核心成员之一。
5年前,童同回国创业,带领团队攻克视频智能增强和压缩等技术难题,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纪录片《北京2019》提供4K重制服务,影片于2019阅兵式当天在天安门广场播放。
回国创业
用AI修复视频
童同是一名“85后”海归博士,在英国帝国理工大学和美国哈佛大学求学期间,一直专注于研究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图片、视频的视觉增强和修复。
2016年,童同和同窗高钦泉博士回到福州,创办福建帝视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此后的两年里,童同和团队研发了20多种视觉增强和修复技术,建立了数百个AI模型,其中AI视频画质增强、图像超分辨率等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2019年央视推出纪录片《体育年华——从2019年回望》,当中的不少历史影像资料,就是童同团队负责修复的。他们还为纪录片《北京2019》提供视觉增强服务,将影片分辨率由高清升级到4K,影片于2019阅兵式当天在天安门广场播放。
童同还带领团队利用AI技术实现图片、视频的深度压缩和视觉增强,让用户以更低的带宽成本享受到更高清的画质体验。
科研“接地气”
造出选竹条机器人
童同说,做科研最重要的是“接地气”。
“制造竹制品前需要对竹条进行筛选,依靠人工检测不仅效率低,还容易误检、漏检。”童同说,一名员工的父亲从事竹制品加工时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团队就想着能不能用AI技术帮忙解决。2018年,他带领团队开始研发智能缺陷分选机器人。
“竹条的缺陷有很多种,比如裂缝、虫洞、发霉等,每一种缺陷又存在不同的情况。这些我们都要弄通弄懂才能教给机器人。”童同说,他和团队的两名博士、一名硕士到工厂和工人一起分拣竹条,学习如何辨别缺陷,之后将收集到的各类竹条缺陷照片和信息,结合自主研发的人工智能算法,建立训练模型。
经过十代迭代,2019年,智能缺陷分选机器人实现量产,一台设备能代替4名工人,缺陷识别率达90%以上。目前这种机器人销往全国各地,今年的订单已经排到五六月。
去年,童同获评福建省青年科技奖、福建省最美科技工作者、福州市最美科技工作者。
福州晚报记者 马丽清/文 石美祥/摄
责任编辑:赵睿
- 熊立:网龙技术变现实力突出将借力AI打造“3E教育”2020-01-14
- 人工AI评选史上最美游戏角色TOP100 叶奈法最美2020-01-02
- 亚马逊回应:智能助手劝人自杀 AI到底是什么?2019-12-23
- siri未来能读心?看看AI语音助手的五大进阶趋势2019-10-09
- 数据庞大难运营?YouTube请了AI来帮忙!2019-09-19
- AI技术是把双刃剑 旷视校园人脸识别产品引发争议2019-09-06
- 全球首个数字人类曝光 什么是数字人类 让亲人在数字世界得永生?2019-09-04
- AI还会写歌?研究报告AI可依据歌词生成旋律2019-09-02
- 微软麻将AI来了!第一波人类高手已经被打爆2019-08-29
- 北斗高精度定位机器人指导练车,蒙眼也过科目二2019-08-28
- 最新福州新闻 频道推荐
-
第四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志愿者面试持续至20日2021-03-18
-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 一周热点新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