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福州新闻
分享

福州,不少市民积极参与名城保护,他们有的是记录和见证古厝变迁的摄影工作者,有的是运营街区和古厝项目的参与者,还有青少年……让我们来看看福州名城保护中普通人的故事。

为榕城古建筑 拍齐“写真近照”

“2003年市委宣传部组织编撰《闽都古韵》时,我开始把镜头对准福州古厝。”林振寿说,那时他担任福州新闻图片社主任、福州市摄影家协会主席。作为主摄影的他参与了图书配图的拍摄工作。在拍摄古厝的过程中,他对古建筑产生了浓厚兴趣。

去年初,听说第44届世遗大会要在福州召开,在市文物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林振寿铆足劲想给榕城的古建筑拍齐“写真近照”。“春节刚过,只要天气好我就四处去拍。有时一周7天都在外面拍,半个月才歇一天。仅3月到6月,我驾车拍摄的里程就达到2万多公里。”林振寿说,目前他已自费拍摄300多组比较完整的福州古厝组照。

他拍的沈葆桢故居、芙蓉园、福州文庙、华林寺、开元寺、林则徐纪念馆、萨镇冰故居、三坊七巷、水榭戏台、严复故居、于山戚公祠、朱紫坊等17组图片被《福建古厝》(福州部分)选用。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春节前后,在由市文旅局主办的“古厝艺韵 名城新貌”——迎世遗福州古建筑图片展中,林振寿的80组图片被选用,在市美术馆展出两个月,后有60组又被市政协选用在市文史馆展出。

书场摊相结合 活化利用古厝

每天9点半,在上下杭星安桥边的舒叙茶馆,评话书场准时开讲。舒叙茶馆设在福州上下杭星河巷8号的一座古厝里。古厝是典型的闽南建筑风格,建于民国初期,坐北朝南,厅堂面阔三间,进深四间,双坡顶,穿斗式木构架,保存修缮得很好。

2017年底,舒叙茶馆的创始人林峰接过这座古厝的运营权,经过近1年酝酿,茶馆于2018年10月1日正式开门迎客。舒叙茶馆采取书场与茶摊相结合的模式,成为民间评话艺人交流的场所,“老福州”们又可以在这里喝茶听书了。

“传统故事固然好,但是与现在的年轻人之间有代沟。现代福州的故事也可以被写进剧本里,更易于推广。”林峰说,他在其他老师的帮助下创作了歌颂大美福州的《有福之州》、表现百姓安居乐业的《两杭七洲》等现实题材作品。

像舒叙茶馆创始人林峰这样活化利用古厝的故事还有很多。朱紫坊里,有林特、艾轩、半山等人打造的“古厝+闽剧”的集贤宾,现在已经成为福州知名的艺文空间;在三坊七巷里,无用空间、麒麟书局的“古厝+图书”休闲复合空间人气颇高;福州保存完好的近代中西合璧民居建筑之一——采峰别墅迎来了提升后的“百年商埠”上下杭人文历史艺术展……福州古厝活化利用与打造公共文化空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这一方面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市民、游客走进福州古厝的公共空间;另一方面,这些古厝活化利用的精品案例也吸引了越来越多人投入古厝经营、利用的工作中来,探寻一个个有创新、有亮点的“古厝+”模式。

福州名城保护 后继有人

今年4月,第36届福建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在厦门举办。福州三中的高二学生李膺舟以《福州明城墙遗产廊道构建与开发设想》项目获一等奖,并获得贤銮科学教育基金专项奖。

“我在新闻中了解到遗产廊道这个概念,于是将其引进福州名城保护中,尝试构建福州明城墙遗产廊道,探索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新思路。”李膺舟向记者介绍,遗产廊道是目前国际上比较流行的一种遗产保护方法,将历史文化内涵提到首位,同时强调经济价值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能力,是一种综合保护措施。

福州流传着一句民谣:“三山藏、三山现、三山看不见。”李膺舟的项目以福州明城墙为框架,以福州“三山”为切入点,利用GIS核密度空间分析工具对历史文化遗产点集聚程度进行空间分析,发现了东北线“屏山—冶山—芝山”廊道、南线“乌山—于山—罗山—丁戊山”廊道和南线延伸“闽山—钟山”廊道,强调线性空间的综合开发利用,把众多遗产单位串联成具有历史意义的廊道遗产区加以整体保护。

据李膺舟的母亲回忆,李膺舟3岁时,就对母亲曾拍摄过的《福州古桥》纪录片很感兴趣。在母亲的引导下,13岁的李膺舟开始撰写论文《福州古桥文化旅游开发设想》。这篇论文入选了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主办的“第七届中国古桥研究与保护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这是该研讨会召开七届以来第一次有初中生论文入选。

从9岁至12岁,李膺舟跟随父母遍访泉州、宁波、广州、扬州、北海等9座城市,最终,他将路上的见闻和所做的研究集结成了《舟游海丝——中国“海丝”申遗九城纪行》一书,于2016年4月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一路走来,李膺舟对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城市改造开发二者之间的关系思考了很多,所以才有了《福州明城墙遗产廊道构建与开发设想》。“走过那么多城市,我更爱福州,更爱福州的每一处历史文化遗产。”李膺舟说,他希望继续与福州这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共同成长。

福州晚报记者 管澍

责任编辑:赵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