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福州新闻
分享

卢佳伦:提灯照亮古龙窑

卢佳伦介绍陶瓷作品。记者 蓝瑜萍 摄

福州日报记者 蓝瑜萍

“黄石村现在还有做陶瓷吗?”“前几年还有,现在好像没什么人做了。”

近日,记者前往长乐区营前街道黄石村卢佳伦陶瓷工作室的途中,与司机闲聊时,得到这样的回答。

从2013年开始,福州陶艺名家、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薄胎酱釉器制作技艺”市级传承人卢佳伦驻扎在黄石村做陶瓷,守着福州最后一口“活着”的古龙窑。

眼见起高楼 眼见窑坊塌

走进卢佳伦陶瓷工作室,院墙旁一面制陶墙绘惟妙惟肖;院内旧陶器、盆栽随意摆放,野趣天成;环顾里屋,满眼陶瓷,这里提供制陶体验、展览与交流,也是卢佳伦的起居之所。

8年前,卢佳伦在查找福州陶瓷艺术相关史料时,发现长乐黄石村、下洋村、东屿村一带陶瓷历史文化悠久,过去有很多窑场,是重要的陶器生产区。

为探究这一文化现象,卢佳伦来到黄石村。“在黄石,还真让我看到一条龙窑,处在繁忙的生产中。”卢佳伦介绍,黄石遗存的古窑有300多年历史,近70米长,“从专业角度看,这样的古龙窑实属难得,在全国也为数不多。”

为研究并保护福州唯一的古窑,卢佳伦在乡村租下一间农舍,改造成一处有陶艺特色的住所,把陶瓷工作室从中心城区搬过来。

发现龙窑的惊喜劲还没过去,担忧就来了。“黄石陶器厂的主要产品为粗陶器,市场需求逐年减少,生存越来越难。”卢佳伦说,几年后,他的担心成真了——2017年12月,陶器厂歇业停烧,再也不见窑火映夜天。

从见证窑场忙碌生产的场面,到陶器厂关闭、古龙窑在风雨中“摇摇欲坠”,这一幕幕让卢佳伦心如刀绞,也促使他尽快行动起来。

在卢佳伦不断奔走呼吁和长乐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下,2019年6月,黄石龙窑旧址被长乐区确定为一般不可移动文物。对他而言,这意味着古窑文物有了法律保护。而这并不是卢佳伦在此驻守8年之久的最终目的。

敢问路在何方

8年时间,对一个乡村来说,意味着土路换新路、小楼平地起、旧貌换新颜。

在黄石村,有一面陶瓷文化集中展示墙。不同于一般的平面展示,黄石的展示墙里摆放着各种形制的陶器瓷器。

卢佳伦在乡间的那处住所,也经常引来村民参观。

“原来做泥巴也能做得这么好看啊!”“以为是做粗活的,屋子会脏乱,没想到这么干净整洁。”“外面的墙画可真好看!”

这么多年来,卢佳伦已融入黄石村。记者采访时,他的屋里突然窜进一条蛇。他打了通电话,两名村民便拿着竿子前来帮忙赶蛇。

村民观念的改变、和谐融洽的场景,并非一朝一夕促成的。最先阻碍卢佳伦保护黄石古龙窑、弘扬黄石陶瓷文化的,正是当地的村民。“这里的村民祖祖辈辈都是做陶瓷的,不仅苦脏累,而且不能带来经济效益,没人愿意再碰它。”卢佳伦说。

陶器厂不动工,古窑对于村民就不再重要,而卢佳伦极力保护古窑的行为也被村民视为毫无意义,怀疑、不理解、不支持的声音此起彼伏。

“除了村民的不理解,我还害怕台风天,台风一来,古窑总会受伤。”卢佳伦眉头紧锁,不可抗力因素与人为因素给古窑的保护带来重重困难。

“要保护古窑,不能忽略人的因素,要扎根农村,用自己的行动去感召村民,让他们转变思维,重视、关注当地的陶瓷文化,并通过发展文化产业带来创收。”为此,卢佳伦一看到有村民站在文化墙前,就会上前聊几句,村民也经常聚在他的陶瓷工作室喝聊天。

“黄石陶瓷文化的出路,不只在保护旧址本身,它关乎‘非遗’‘海丝’文化,也关乎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打响‘闽都文化’国际品牌。”在卢佳伦的设想中,杂草丛生的窑场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生机勃勃的福州黄石陶瓷主题公园。重视黄石陶瓷历史地位、深入挖掘陶瓷历史、吸引青年返乡创业、欢迎文化艺术人才驻村等举措将为黄石注入时代的活力,甚至带动整个黄石村变身“福州国际陶艺村”。

记者采访期间,卢佳伦的茶室先后迎来两拨客人,第一拨是陶瓷工匠与爱好者前来请教,第二拨是黄石村的第一书记和村主任来听取古龙窑的保护建议。

记者还注意到,茶室墙面挂的相框中,卢佳伦身着长衫,短发竖着,目光直视镜头。“这是仿鲁迅照的,我敬仰鲁迅那种刚毅的文人精神,我也是追星族。”卢佳伦说。

责任编辑:赵睿

最新福州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福州市商贸工会举办青年职工交友活动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