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畏浮云遮望眼
杨国栋
一
林则徐站立在嶙峋坚硬的岩礁上,身上的青衫在海风吹拂下发出哗哗声响,脚下的海浪猛烈地撞击着海岸。犀利的目光穿越汹涌的浪涛向着遥远的大海彼岸望去,苍茫的海天里浓雾紧锁一片迷离。这是1839年6月3日“虎门销烟”那天的傍晚。在“噼里啪啦”的声响中,林则徐虽说感受到熊熊烈火燃烧鸦片的喜悦和快意,但是内心的隐忧和焦虑也浪涌般地时时闪现……
作为一个在官场宦海打拼了20多年的成熟高官,林则徐明白同军力国力强大于大清王朝的英国对抗,意味着什么。在此前朝廷任命他为禁烟钦差大臣时,他就已经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为此,他前往广州走马上任前就早早布置下去,组织人马搜集欧美特别是英国的经济社会和军事资料、情报,只要能找到的只言片语,他都亲自阅读并且做下记录。让林则徐内心纠结的是,阅读得越多,他就越发现英美等国家由于产业革命而促进了经济和军事的强盛。而这恰恰是只知道读圣贤书、用传统落后制度束缚国人思想观念的清王朝的短板。通过阅读西方先进国家的各种资料,林则徐摒弃中国乃“世界中心”的陈腐理念,并且希图通过他的新理念的确立而影响国人。为此,他积极研究外域形势,派人编辑和翻译外文资料,以备参考。当他知晓了英国人慕瑞所著的《世界地理大全》,就下决心将它翻译成中文。他亲自担纲主编,所起书名叫《四洲志》,书中详尽记载了美国、英国、俄罗斯、智利、法国、荷兰、西班牙、比利时、葡萄牙、突尼斯,以及东非、西非、北非、南非和东南亚国家的历史和地理方位,堪称那个年代了解世界的一部大书。幕僚们翻译出来后,林则徐对该书进行全面润色校正,增加文采和可读性。此书受到当时的知识界、学术界和士大夫的高度评价,认为是开一代风气之先的开山之作,而主编林则徐也被后人称誉为“放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林则徐深知,在大清王朝统治下,想凭借一部翻译的著作就让国人获得启蒙,那是幼稚的。为此,他想到了作为钦差大臣的职责所在,主动拟制奏章上报清廷,建言朝廷向沿海各州县颁布诏令,加强海防建设,固筑疆域堤坝,在主要海道疆域增加岸炮和其他军事设施,以防不甘心鸦片被焚烧的英国派出海军进犯。他说到做到,在广东沿海一线加强军事防备,增加军力部署,力争有备无患。他的故乡福建沿海一线,听从了林则徐的忠告,也加强了海防军事建设。不出林则徐所料,英军强大的海上军事武装果然从遥远的欧洲出发进犯大清了。他们先是在广东海域进行武装入侵,遭到清军顽强打击后,便调转船舰往福建海域寻找战机,同样被早有防备的福建军民击退。不甘心失败的英军再往北上,在毫无防备的浙江定海获得突破,继而再次北上在大沽(今属天津塘沽)获得再度突破……道光皇帝不是自责自己作为最高统治者的“不作为”,也不是指责防守不力的地域和官员,而是迁怒于布防有力、打击坚决的林则徐。这样,林则徐被清廷革职查办,充军伊犁。
这是林则徐个人的惨痛,也是一个民族的悲剧!
二
身陷囹圄的林则徐被锒铛作响的镣铐紧锁,但是镣铐能锁住他的手脚却不能锁住他那赤诚的红心和翔飞的思维。他的眼前闪现出一个年轻后生,他就是湖南人魏源。魏源的父亲曾经在林则徐手下当差,还是孩童的魏源从父亲那里知晓了林则徐,对他十分仰慕和敬佩。早在1814 年魏源进京求学的时候,他们就认识并且交往了。尤其是震惊世界、一洗国耻的“虎门销烟”壮举,让魏源看见了华夏大地黑暗中蓦然亮起的一丝星光;而《四洲志》的成功翻译,又让魏源洞见封闭的门缝里透射出来的一束外界的光线。林则徐一直关注着魏源,知道他聪慧好学胸有韬略却屡试不第。就在林则徐被充军前往伊犁的途中,这对神交已久的“忘年交”约定在京口(今江苏镇江)见面。那是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6 月一个漆黑的夜晚,在简陋的小客栈里,那盏昏暗的小油灯下,满脸沧桑的林则徐与年轻的魏源抵足而坐倾心而谈。魏源惊讶声名显赫的林则徐会将重大要务托付于晚一辈的他;而林则徐看中魏源的则是他年纪不大却老成持重信赖可靠,尤其是魏源对于域外了解颇多,并且有着自己的喜好和独到见识。他们谈着谈着话题就扯到了那本名声响亮的《四洲志》上。林则徐深知自己此去遥远的边疆充军可能再也回不到内地了,于是将《四洲志》完整的书稿和其他有用的资料全部交给魏源,郑重嘱托魏源进一步拓宽视界,放眼全球,广泛搜集域外资料,编撰一部更为详尽准确的世界史地全书,给国人一个认识世界的启蒙,给士人一个了解“夷情”的常识,给朝廷制定抗敌御侮良策一个重要的参考。
面对前辈和挚友的这份沉甸甸的重托,魏源感慨万千,欣然接受。魏源没有辜负林则徐的嘱咐,以他顽强拼搏的坚毅精神,在林则徐主持编辑翻译《四洲志》的基础上,增补了大量历史和地理资料,特别吸取了林则徐全球视野、世界理念的意图,加入个人的独到见识,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就完成了《海国图志》50卷本的编撰任务,指引了一批又一批的国人睁开眼睛看世界。
三
几经周折的林则徐,带着心里的伤痕与皮肉的疼痛,在艰辛跋涉一年多后到了新疆伊犁。
戈壁滩的宽阔和大盆地的艳丽景色诱发了林则徐对祖国边疆的深厚情感,而弯曲绵长的边境线上缺少驻军,又引发了他悲悯与忧虑。林则徐开始了他对新疆包括伊犁民情、地情和边情的熟悉了解,特别是对于沙俄的探知。他白天不辞辛苦进行调研,晚上在昏暗的油灯下不顾疲倦和病痛大量阅读中外各种文献资料。他从俄文翻译成中文的资料中发现,俄国人对清王朝虎视眈眈,遂引起高度警惕,随后形成其抗英防俄的国防思想,成为近代史上“防塞论”的先驱。林则徐身处“夷强华弱”“落后就要挨打”的时代,力挽民族危亡和国家被殖民化成为他的主要理念,也是他那个时代“睁眼看世界”的重要视点。沙俄一向怀有向外扩张的野心,林则徐清醒地看到这一点。他明确地向伊犁守防将军布彦泰提出,必须密切注视俄国方面的任何政治军事动向,但这远远不够,现在就应当行动起来,做到“屯田耕战”,“有备无患”。布彦泰将军接受了林则徐的建言,并向他请教如何实施。林则徐给出的答案是:开垦荒地,兴修水利,种植庄稼;兵民合一,平时为农,战时为兵。为此,林则徐身体力行,带领百姓和军兵,寻找水源修建水利,推广“坎儿井”和纺车,取得显著成效。当地老百姓和士兵们为感念林则徐的恩德,称坎儿井为“林公井”,称纺织车为“林公车”。
林则徐在新疆做的另外一件事,就是根据自己多年在新疆的考察和研究,绘制了一幅边疆地图,首次较为完整地将边地纳入新建版图,尤其在全新的新建地图中标示防战要点,可供军事之用。他一以贯之地关注俄国动向,吸取北方边防失守教训,建议兵农合一,警惕沙俄威胁。他还结合当时沙俄胁迫清廷开放伊犁的现状,揭穿沙俄犯我主权的危害性,道出了“俄罗斯终为中国患者”的具有远见卓识的预言,很快被后来沙俄侵略中国的历史所证实。
四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林则徐在不间断地阅读国外各种文献资料之中发现,英美法德等西方国家工业革命后,经济迅速腾飞,各方面获得长足进步。自认为“世界中心”的大清王朝远远落后了,向西方学习先进文化技术是必然选择。为此,就必须剔除“天朝上国”和“华尊夷卑”的陈旧观念,以宏大深远的目光、宽阔开放的胸襟、平和包容的心态,吸收世界上所有国家和民族的先进科技知识,变“天朝王化”为“夷技化华”,用于富强自己的祖国,这样才不会受到外国人的欺负、凌辱和侵略,也只有这样才能赶上世界潮流。林则徐的这一思想,后来由于他将《四洲志》送给魏源,魏源在《海国图志》中引发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理念,对其后李鸿章、张之洞等开启的“洋务运动”,也产生了深刻久远的影响。
(摘自《闽都文化》2015年第四期)
责任编辑:李牧晨
- 遇见世遗|出水青花 ——“碗礁一号”沉船打捞记2021-07-15
- 遇见世遗|她认我为同宗2021-07-15
- 遇见世遗|梁章钜二三事2021-07-15
- 遇见世遗 | 残垣落寂清幽在 梦里花落知多少2021-06-30
- 最新福州新闻 频道推荐
-
福州上下杭:重拾人间烟火气2021-07-18
-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